中山医学院周家国: 希望培养更多的医学生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李婉琳2020-04-01

近年来,他重点针对氯离子通道在重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科学发现包括:揭示了胞内Cl- 浓度降低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阐明了ClC-3和TMEM16A分别是心血管系统容积调节性氯通道和钙激活氯通道的分子基础;ClC-3和TMEM16A氯通道激活是胞内Cl- 浓度降低的主要机制;明确了ClC-3氯通道和TMEM16A氯通道的功能异常是高血压、血管重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的防治靶标;发现抑制ClC-3氯通道是他汀类药物通过非降脂效应保护心血管功能的重要途径,明确了研发ClC-3容积调节性氯通道阻断剂的治疗学意义。在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取得了众多成绩的他,却更喜欢当一个“教书匠“,他就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家国。


“口才都是教学中训练出来的”


大学毕业以后,站在当“老师”与当“医生”的分叉路口,周家国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我当时有个想法,如果能够培养出更多医学生,可能比单纯当医生去治病救人意义更大。”


于是在生理学领域工作了五年之后,1999年,周家国考入中山大学并于2004年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鉴于其博士期间的出色工作,他的博士论文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从200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到2018年7月升任副院长,这些年周家国一直致力于教学与人才培养,至今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药理学研究生,让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


“学在中大、追求卓越”,周家国在中山大学任教多年,当得知其他师生对自己的评价是“口才好”时,周家国笑言:“口才都是教学中训练出来的。”“我们的学生都非常聪明,自学就能把书看懂,那老师教学的作用是什么呢?”周家国上课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老师要想上好一门课非常不容易,这对老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把一门知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讲授,而且还要系统地、逻辑清晰地把其中的科学信息传递出去。”


正如中山医学院王庭槐教授所言:“消化一桶水,才能传授一滴水。”一节2课时的课,教师通常需要花上十倍于课时的时间来备课。周家国的备课,通常是先读完十几本书中关于某个知识的全部内容,经过自己的辨证分析,再将知识整合并转化为一个系统,高屋建瓴地把知识与科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他上课从不按教材上的章节顺序,但一旦上完课,学生们基本就能从中拎出一条逻辑清晰的主线来。


引导学生质疑 教研两开花


教学作为中山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至关重要。中山医学院高国全副院长曾经介绍道:“当医学生还在医学院的时候,就能‘早接触科研’,教授及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平台和资源。从大一暑假开始,医学生就会到医院参与‘预见习’,熟悉医院环境、接触病人,为‘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做准备。”


而作为教师,周家国也非常注重将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带进课堂。如2012年周家国发表了有关氯离子对心血管系统调控作用的论文,随后外国学者基于周家国实验室的成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氯离子水平降低与高血压和心衰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从临床实践上证明了氯离子的作用。基础研究成果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之后,周家国在课堂上便会把关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反馈给学生。


“尽信书不如无书。”周家国在课堂上常常引导学生去质疑,鼓励学生更多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研究兴趣,而非一味以考试为导向地学习。周家国在《药理学》课堂上给本科同学们讲授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学作用时,关注到大多数教材都特别强调该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临床实践上却很少见。


他对这样的脱节产生了怀疑,并把这个问题带回实验室,结果花了六年的时间得出两项有别于教材结论的研究成果,并于2016年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心血管领域、肾脏病领域的期刊上,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这样,中大医科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进展。


严师出高徒 培养更多医学人才


周家国这些年“教研合一”的实践,让他对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第一职责,但若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研究,如此才能将最新的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科研与教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周家国的严格可是出了名,学生们也因此养成了高度自律的学习习惯,无须周家国巡视督促,学生们都会自觉地做实验研究。除了要严格要求,周家国认为更要因材施教。学生当中,有的思维逻辑能力很强,有的实验动手能力很强,每位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不多,所以应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对于老师与学生而言都受益,是“教学相长”的关键一环。“导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是师生关系,还是合作者的关系。”周家国认为,正确处理好这两层关系,才能真正地教书育人:“师生关系体现在导师对于学生的精神与学术思维上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少碰壁,为学生提供科研的资源与平台;合作关系则体现在对于学术课题上的交流,可以充分、平等地对话,合作关系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行动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周家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一方面保持师者之尊,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从不当面批评学生,让他们能更快成长、更快独立。


对于中山医学院的人才培养,周家国也提出了他的期待:未来在基础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更多引进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基础医学人才,可以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与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医学生;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开拓视野,用于挑战,把眼光放在更多尚待探索的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谋福祉。


编后语


在中山大学报《仁心济世 百年树人——中山医学院人才培养综述》一文中,核心摘要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山医学院为何如此看重人才培养,又是怎样对待对教学与临床研究的:


任何时候,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都不是孤立发展的。医学院与医院虽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但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中大医科优秀人才的输出,是中大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融合发展的结果,是教学、科研、临床三位一体发展的结果。


正如高国全副院长所言,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果,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在医学院里,课堂上教学的老师,实验课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学生在医院见习、实习时,身边的医生、护士、包括病人,都为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中山医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使命感。中山医永远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


“世界上那些著名医院,无一例外是教学医院,教学好才能临床好。中山医学院及中大各附属医院,得到华南地区、东南亚地区人民的信任和认可,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质量好。”匡铭副院长总结道,只有教学、科研、临床合力发展,才能站上医学的制高点。


人物简介


周家国,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现为中国药理学会心脑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9月和12月分别被聘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和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防治新靶点的研究,在该领域已发表SCI收录论著40多篇,特别在氯离子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方向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