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刘锴栋:扎根粤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1-07-09

★建党100周年•党员科技工作者风采

 

他专注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围绕番木瓜、番荔枝等热带特色水果等展开研究。他围绕专业投身科技扶贫,深入粤西农业生产第一线,为水果和番薯种植提供贴身服务和技术指导。他长期扎根粤西潜心教书育人,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中成绩显著。他就是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刘锴栋。

 

刘锴栋(右)在甘薯和花生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JPG▲刘锴栋(右)在甘薯和花生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

 

立足湛江,专注农业基础研究

 

刘锴栋2008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研究生毕业后到湛江师范学院(现为岭南师范学院)工作。刘锴栋回忆说,他来到湛江后,发现粤西地区、特别湛江市又是农业大市,果树种植面积大,果蔬生产量、内销量、外运量均居全省前列,但是栽培及贮藏技术仍然存在不足,栽培时间选择、肥水施用、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加工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他本着立足湛江、服务湛江的思路,选择了从事热带特色果树高效栽培、水果蔬菜采后保鲜加工领域研究工作,希望能为湛江乃至粤西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刘锴栋作为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和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长期从事番木瓜、番荔枝等热带特色水果的生殖发育及采后生物学等研究。就番荔枝而言,其开花的不稳定性,是当前番荔枝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其产量的提升。刘锴栋通过研究番荔枝花发育过程的差异基因表达谱,鉴定得到一系列花发育相关基因,首次阐明了番荔枝花发育的良好途径。深入研究发现特定的激素信号互作是控制番荔枝开花的重要前提条件,这为人工调控花周期打下了理论基础。以番荔枝正常和非正常花为研究材料,进一步鉴定了导致花发育异常的基因,从正反两个方面形成了对番荔枝花发育全面的认识。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番荔枝开花相关遗传信息,为其他果树花发育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番荔枝和番木瓜是岭南地区大规模栽培的特色果树,作为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保鲜技术一直是限制上述两种高价值水果扩大生产的主要因素。番荔枝果实采后受到裂果的困扰,开裂的果实严重影响了番荔枝的品质,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概率,限制了番荔枝的长途运输。他通过研究番荔枝果实开裂前后的基因表达谱,筛选了多个控制裂果的候选基因,并成功克隆了多个功能基因,发现番荔枝裂果可能和细胞壁酶编码基因的采后表达有关。针对番木瓜果实采后成熟的生物过程,他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利用高通量转录组、蛋白组等技术,对番木瓜果实成熟不同阶段的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及鉴定,弄清了生长素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为揭示“基因-生长素-成熟”调控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因资源,为果实成熟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此外,他展开的巴豆酰化参与番木瓜果实成熟的调控机制研究,鉴定得到了一系列和果实成熟相关的巴豆酰化蛋白,开辟了果实采后成熟研究的新方向。

 

科技扶贫,成为农民身边贴心人

 

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依托岭南师范学院生科院的科技力量,刘锴栋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团队为粤西地区水果和番薯种植提供贴身服务和技术指导,在提高农户收益、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我感觉能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人生莫大的荣幸。” 刘锴栋希望能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长期扎根粤西,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农民身边贴心人。


谈及农业生产一线的经历,刘锴栋回忆说,在几个果园发现粤西地区种植的番木瓜经常出现炭疽病,他针对这个情况调查发现,粤西地区番木瓜种植普遍没有采用大棚种植,夏天这种情况特别容易感染炭疽病。因此,他给农户提出了科学配方施肥和合理喷施保护性药剂的方法。但是在开始的时候农民并不愿意配合,认为“科学配方施肥和合理喷施保护性药剂很麻烦,也还没看到明显效果,不如砍掉发病株”。刘锴栋就联合市农科院建立一个示范基地,以实际的成效激励农户跟着做好系列防控工作。经过多年的坚持,农民发现病虫害情况明显减少,产量也得到明显提升。

 

至今,刘锴栋带领团队针对肥料管理、灌溉管理、植株调控、病虫害防治以及采后管理等开展了20余次系统全面的培训,培训农户达1600余人。

 

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队走进吴川市覃巴镇沙田村.JPG▲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队走进吴川市覃巴镇沙田村

 

在岭南师范学院对口扶贫基地——吴川市覃巴镇沙田村,该团队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经过考察,确定了推广种植番薯。为提升番薯种植效益,该团队协助沙田村引进番薯优质品种,并通过试验推广番薯覆膜栽培等新技术、新方法,使沙田村的番薯产业向着高质量方向稳步前进。

 

心系学生,潜心教书育人

 

刘锴栋2008年到岭南师范学院工作以来,始终牢记人民教师宗旨,心系广大师生。现为生科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和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在课程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中成绩显著,成长为一名教研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改革创新意识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刘锴栋带领学生现场调查番木瓜生长情况.jpg▲刘锴栋带领学生现场调查番木瓜生长情况

 

刘锴栋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多年,颇有心得体会。他认为,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学依托于科研、科研又能促进教学,教学和科研“相长”。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最新的科研进展,这样能使得课堂丰富,也更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刘锴栋历任生物科学系主任、分管教学副院长和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副院长,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心系学生,仍坚持在一线完成教学工作,主讲了植物生理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等5门专业课程,近3年累计授课620学时。对待教学,他态度端正,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以优秀的教师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备课,仔细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力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楚;在课堂上,能做到积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他坚持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讲的《植物生理学》课程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课程和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他狠抓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获得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项、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主持的成果《“一中心三平台五维度”协同培养生物学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从系统性谋划专业建设,推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被立项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和省专业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建设。

 

刘锴栋在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很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家庭状况。他不仅在贫困生就读期间给予资助,而且毕业后仍然关心和扶持这些学生的成长,其中有一位贫困生毕业后到高校工作,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先后获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省骨干教师等奖励荣誉。

 

党员心声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党员感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党员,我觉得党建和科研、科普应该较好融合起来,科研工作应该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围绕育种、栽培技术等展开攻关,并加大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引领。同时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我认为也要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深入中小学、农村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普及工作。——刘锴栋


刘锴栋小2寸彩照.JPG

 

人物简介

 

刘锴栋,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现任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The Plant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2016年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2017年被认定为湛江市高层次人才。荣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湛江市专利优秀奖、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热带特色水果番荔枝、番木瓜高效生产及采后保鲜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奖项。

 

广东科技报记者 刘肖勇

文图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