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千幅作品角逐,描绘大湾区科技未来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9月7日下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科普科幻艺术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广东科学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广东新快报社联合主办,澳门科学馆、梅州市科学技术馆、珠海太空中心、深圳·红立方|龙岗区科技馆联合承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广州科普联盟联协办。
活动规模显著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
活动自今年2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近3000幅科普科幻艺术作品,相比去年参与人数翻倍。经过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 120 幅入展作品,其中 30 幅获“优秀杰出作品奖”,其余 90 幅获“优秀入展作品奖”。本次活动还另设 10 个“网络人气奖”和21个“科学小达人奖”。全部获奖作品将参与展出。
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周震寰在致辞中表示,科普科幻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修养。本届活动的成功举办,很好地体现了大湾区青少年对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益高涨的热情,同时也展示了大湾区科学教育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巨大潜力,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跨界能力的未来创新人才。
广东新快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波在致辞中强调:“我们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见证者,更是青少年科幻梦想的孵化者。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我们努力的又一次精彩呈现。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希望能激发更多青少年的创新潜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文化交流搭建桥梁,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露表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宋庆龄先生毕生致力的事业,17年来,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秉力传承宋庆龄先生未竟事业,在培育少年儿童,关爱民族未来方面默默耕耘,此次科普科幻艺术作品征集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宋庆龄事业在科普领域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以科普科幻艺术创作为桥梁,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科普科幻艺术创作,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大赛评委张思燕介绍,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科普科幻艺术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太空探索、海洋保护、智能城市等多个领域。一幅描绘征服台风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作者想象出一个可将台风转化为能源的未来装置,展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创新思维。另一幅描绘海底世界探索的作品则生动呈现了科技揭示海洋奥秘的场景。张思燕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孩子们扎实的绘画功底,更体现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展现了很好的艺术修养和科学素养。这样的活动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作力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本届比赛中来自香港地区的参赛者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意和洞察力。来自香港荃湾官立中学的何雪攸同学凭借作品《AI与我》在初中组脱颖而出。何雪攸在谈到她的创作灵感时表示:“科技正快速渗透我们的生活,智能机器人和数据系统将成为未来生活的必需品。通过这幅画,我希望传达的是科技进步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和谐共存,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小学高年级组的何映柔同学凭借作品《探索海底世界》获得了网络人气奖最高票数。何映柔在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说:“我一直对海洋充满好奇。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查阅了大量科技资料,也学习了不同的绘画技巧。我想象了未来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神秘的海底世界。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像探索陆地一样轻松地探索海洋深处。”
获奖作品将在大湾区巡回展出
活动现场,120幅入展作品以堆头的形式陈列,精美的创作深受观众喜爱。据了解,本次获奖作品展将在广东科学中心持续展出至11月15日。未来入展作品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巡回展出。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意灵感,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艺术家和20名小画家共绘“科学魔方”,携手大湾区青少年畅想未来科技。希望通过这种互动形式,参与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步,主办方将不断创新赛制,增设更多科普科幻艺术创作类别,让更多的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参与进来,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创意,畅想未来科技,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