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 ——记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朱宏教授 |
朱宏(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文/图 本报记者 莫文艺 朱宏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日本大阪大学精细化工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硕士。曾任日本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主任研究员,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科技厅“STA Fellowship”获得者。发表论文7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16项,日本发明专利4项,2015年入选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优秀项目(广州市唯一入选),同年入选南京321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佛山市蓝海人才。2018年带队参加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优胜奖。 科研成熟了可控了才叫技术、创新是最难的专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是充满荆棘的艰辛历程……从海外到国内,他没因道路艰难而止步,相反,在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上,他带领学生一直深耕不辍,致力于环境激素APEO替代品的产业化与应用。他就是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朱宏教授。 博采众长,海外深造 1997年,朱宏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后到日本大阪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打趣说自己与大阪大学很有缘分,“当时我去的时候是十一月初,刚好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在拍校园景色的时候刚好把我拍进了大阪大学年度校刊。我的博士后导师是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的金田清臣教授,日本第一届绿色化学奖获得者,他说他到学校几十年也没那么巧被拍到,我觉得是我的运气。”朱宏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这件西服就是我当时穿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衣服我还经常穿。” 结束大阪大学博士后研究后,朱宏获得日本科技厅“STA Fellowship”,在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作客座研究员,在合作研究导师、日本甲壳素学会的会长相羽诚一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甲壳素相关的研究工作。STA Fellowship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学会对青年科学家的其中一个培养计划,每年招的人比较少,中国学者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被选上,期间他代表留学生在日本《工业技术》的杂志上用日语与英文双语发表了一篇“在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研究与生活”的文章。朱宏坦言,自己大学时候就是英语课代表、研究生及博士期间也经常用英文作报告,而日语则是到日本后才真正学起来的,“日本的志愿者及工作环境对我学好日语帮助很大,但是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勇气和胆量练出来的。”在日本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工作期间,每半个月要做一次日语的报告,因为是课题组组长,朱宏年终还要在全公司大会上做工作总结报告。在日本一次国内甲壳素大会上,朱宏还曾当着数百位日本甲壳素专业学者的面作全日语的报告,“一开始有点紧张,但是后来表现还不错。”因为英语和日语的优势,朱博士还曾担任2008年第六届青岛国际甲壳素大会翻译。 在朱宏看来,日本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是技术立国。日本民众很早就认识到唯有技术才能强国。“1999年,我参加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所庆的演讲展示会,现场看到有日本的老人扶着轮椅、甚至还有一边吊针一边去看展示会,技术立国深入人心可见一斑。”作为日本一家著名精细化工企业的主任研究员,公司的正式职员,朱博士继续留在日本可以过着比较优裕的生活。“很少中国人可以成为日本公司的正式职员,因为日本是终身雇佣制,只要录用了你,一般来说公司不会随便炒你鱿鱼。” 感怀师恩,学成归国 1989年朱宏以高出录取分数线50分的成绩报考中山大学林尚安院士的研究生,当他到广州面见林尚安教授时,“当时他和我说唐学明教授(我国顺丁橡胶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顺丁橡胶工业化项目曾获得1986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那边更缺人,就把我推荐给了唐老师。”于是朱宏到了青岛化工学院(后改为青岛科技大学)跟随唐学明教授做顺丁橡胶的研究。虽然与林尚安教授只有短短几面之缘,但是林教授的为人处事让他印象深刻,“有一次我把雨伞放忘在他的办公室里,他老人家知道我住在中大招待所,还特地打电话叫人把伞送回给我,没想到这么大牌的教授竟然还愿意操心我们小辈的这种小事。”唐学明教授对朱宏的影响也很大,“从顺丁橡胶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唐老师一辈子自始至终就做这个事情,做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事情,这很让我敬佩。”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朱宏到北京考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英彦教授(我国第一块硅橡胶的发明人,其产品用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的博士。江英彦教授祖籍台湾桃园,解放初期,他放弃在日本大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与夫人黄美玉教授一起,毅然从日本回到祖国。“1999年5月,日本高分子学会给他授予国际奖,当时我刚好在大阪,就陪着江教授去京都参加授奖仪式。”在现场,朱宏见到了很多日本化学界的顶级元老,对于江教授获此奖,朱宏感到十分自豪。 二氧化碳共聚化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陈立班教授是朱宏的博士生第二导师,朱宏表示,“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导,我认识的这几个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也是我从日本回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希望回来以后可以为国家做点事情,特别是通过新材料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取得有较大应用前景的研发成果,真正开发出一些实实在在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产品,服务社会大众,解决国家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人生价值。”为此,2005年,朱宏放弃国外四五十万人民币的年薪回国。 落户华师,创新育人 朱宏表示,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可以教书育人是一个方面,“除了做研究,我很希望能够在大学里面教一些课,把这么多年的一些积累传递给学生,培养更多的人才。”朱宏一直跟学生强调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他觉得大学的研究只停留在论文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成果转化太低,与大家过分偏重论文或者目前的考核体系有莫大关系。”朱宏举例说,各种项目扶持资金也重点考核发表多少高引论文,以过去获得多少项目为判断基础,而从事产业化研究的学者,短期内往往看不到一些很高端的论文或者以往较少获得项目,因此也就很难获得相应的大的项目扶持资金,唯项目、唯论文、轻成果、轻转化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样即便你想做一些解决民生问题的大课题也就非常困难。 朱宏还是化环学院教工合唱团男高音领唱,正如他的爱好,唱民歌以及喜欢打乒乓球一样,朱宏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创新的热情。朱宏表示,高引论文和产品创新通常无法两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是充满荆棘的艰辛历程。即便如此,朱宏还是带着学生在创新及产业化路上勇往直前,他们一直致力于环境激素APEO替代品的产业化与应用。“APEO,也就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工业味精’被广泛用于洗涤剂、纺织印染、皮革加工、造纸、涂料、农药等行业的产品加工或制造,常作为洗涤产品和纺织助剂的重要成分。”朱宏指出,APEO是环境激素,内分泌扰乱因子,如果人体长年接触,有可能造成激素失调、免疫力下降、儿童性早熟,增加男女不育不孕的几率,甚至可能诱发基因突变以及癌症。近20年来,他一直专注于APEO及其替代品的研究。在日本工作的经历让朱宏感触很深:“许多西方国家都明令禁止APEO的使用,在替代品的研发也有很快的进步,但反观国内,APEO仍被广泛应用不同场合上,对危害化学品的管理制度未尽完善。” “我希望能为改变中国工业污染现状出一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目前,朱宏团队已经研发出多款以生物可降解、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表面活性剂替代APEO的产品,包括工业清洗剂、涂料润湿、环保乳化剂等,实现了低能耗的工业环保作业;团队还开发了一款不含APEO、不含VOC、不伤手、去污力强的家庭除油及清洗剂;此外,团队研发了替代APEO作为乳化剂、润湿剂的产品,可用于开发出不含APEO的真正环保的水性涂料。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APEO也是其中常见的乳化剂,研发团队也在着手在农药领域开展APEO的替代研究工作。 2018年,朱博士带领四名学生组成团队参加了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在全国近千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佛山赛区)第三名、全国总决赛中斩获优胜奖。朱宏表示,“虽然我们现在的成果还是初步的,我们也在寻求与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但是我觉得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环保问题。” 在教育学生方面,朱宏认为,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光非常宝贵,除了做好学问外,还要注重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型人才。”朱宏特别强调教学相长,“科学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创意。” 创新感悟 创新是最难的专业 想要创新,就要学习技术、本领、未来、历史、创新规律等,同时需要有想象力、专心、琢磨、思考的天赋;还要有知己、知人、读书、建立和验证关系、不断学习的实践;此外,还需要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越挫越勇,小步快跑中勇往直前。 科研成熟了可控了才叫技术,创新是发明有用的东西,科学发现、技术开发、产品、渠道、需求,任何一环都不能省,缺一环等于没有做。创新是先进的东西被接收,变成新的标准,创新型改进、创新就是领跑商品经济。 ——朱宏 学生评价 朱老师治学很认真严谨,对实验室的管理很严格,在实验结束后,细心到每一个插头都要拔出来,引导学生比较人性化,他很注重产业化,一直大力推进实验进程。 ——研究生李永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