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
来源: 作者: 2021-07-16

杨学明.jpg


个人简介

 

杨学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1986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2001年期间任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终身职研究员;2001-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2-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2015-201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2017年底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自行设计研制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并利用这些先进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系列性的重要研究成果。相关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就奖,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8、2014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选为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高斯讲座教授,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0713_96f54e67923f4d7db2c73a5fc4f097fe.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需要多种知识、多个领域、多项技术来支撑,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交叉复合型的科研人才。一个半导体的机器研发,需要20多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只靠单一研究领域的人才是不够的。


通过和实验室的工程人员学习,设计出人生中第一张复杂仪器的设计图纸。研发过程中,要把所有工程方面的问题想清楚再去设计,这不仅需要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工程方面的知识。


基础研究的创新周期比较长,需要科研工作人员具备愿意‘坐冷板凳’的定力和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因此在培养学生时不仅需要夯实基础,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相关报道点击标题阅读

 

新华网《杨学明院士:让大科学装置成为源头创新的“利器”》

 

人民日报《杨学明院士:亲手研制仪器 破解科学难题》

 

《杨学明:深圳建设大科学装置是“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