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广东省科普小镇在丹霞山揭牌 打造科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公共服务平台
来源:科技报作者:科技报2019-12-23
首个广东省科普小镇在丹霞山揭牌打造科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公共服务平台 
现场考察丹霞山博物馆。广东省科普小镇揭牌仪式。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1月14日,首个广东省科普小镇揭牌仪式在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举行。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焕泉主持揭牌仪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梅其洁,省科技厅副巡视员何棣华,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中共韶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颜珂,丹霞山管委会书记林国华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全省地级以上市科协科普工作负责人,有农村科普工作的县(市、区)科协负责人,韶关市及仁化县相关部门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了本次揭牌仪式,共同见证首个广东省科普小镇的落地。

      据了解,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率先在全国创建一批科普小镇,依托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科技资源、自然生态等资源的企事业单位为骨干,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带动和整合周边资源,建设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科普主题突出、科普功能较强的科普小镇,更好地集成科技、文化、旅游、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科普工作合力,推动我省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揭牌仪式上,颜珂致辞。何棣华宣读了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在丹霞山创建广东省科普小镇的决定。他希望丹霞山管委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科普、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各类科普教育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大力开展经常性科普教育活动。

      梅其洁代表主办单位讲话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动员和组织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立足自身的优质资源,创建更多的独具特色的科普小镇,打造我省科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普文化服务,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揭牌仪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到丹霞山科普小镇的丹霞山和丹霞灵溪两个片区观摩学习。在丹霞山片区的各个科普学堂,与会人员体验各类主题科普课程,深入考察丹霞山片区的科普建设情况;在丹霞灵溪片区,实地参观了科普长廊,了解丹霞灵溪的植物科普资源。

      作为广东省首个正式落地的科普小镇,丹霞山科普小镇以“科普惠民”为理念,有机地整合了丹霞山的自然资源和地方社会资源,创新开设了9条户外科考游道,打造了丹霞山博物馆、丹霞山自然学校、仁化县南岭气象中心等20多个科普学堂,截至目前已开发了地质地貌、生态植物科普、丹霞红豆非遗手工体验、天文观测、红茶品鉴等科普研学课程200多个,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普教学系统,课程适应对象广泛,科普和研学效果好。未来还将统筹丹霞山地方资源形成更加全面的科普力量,更好地推进丹霞山科学名山建设。



 

依托科学名山及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丹霞山打造新型旅游+科普产业化创新基地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科普课程多样化、科普活动品牌化、科普产品市场化……丹霞山在建设科普小镇过程中,已开设天文、地质、动植物、气象、户外运动、禅宗、客家文化、手工和农耕等主题课程200余个,拥有科普顾问、科普导师、科普导赏和科普志愿者600余人,科普场馆5000平方米,生态科普线路9条,科普学堂20余个,目前正在筹建科普创业孵化基地和一批特色科普小村,将着力打造成新型旅游+科普产业化创新基地。

打造品牌活动,推动丹霞科普进校园

      据了解,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总面积292平方公里,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模式地,是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心。在科学名山建设中,丹霞山注重科普活动品牌化,打造了中国丹霞进校园、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丹霞山自然学校等一批活动品牌。如中国丹霞进校园活动,自2009年以来,彭华教授和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已经组织了近200场科普讲座,分别在大学、中学、博物馆开展,讲述丹霞山、丹霞地貌和中国丹霞,累积受众超过50000人。2018年11月,在中国地理学会、石油工业出版社、天津地理学会的支持下,“奇美天成丹霞山图书漂流活动”在天津启动,计划漂往全国200所学校,为每所学校开设一次丹霞地貌科普讲座,赠送一套科普图书。截止2019年1月9日,已经在9省46所大中小学和机构举办。

      2014年至今,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已开展14期,建设了一支乐于终身服务于丹霞山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每年度招募全国和本地两批次60名,经过实训后投入到丹霞山的科普工作。目前丹霞山科普志愿者总数已达到390人,包括10位教授,17位博士,45位硕士。

科普产品市场化,科普队伍多元化

      丹霞山通过建设“丹霞山自然学校”,推动科普产品市场化。选拔优秀科普志愿者担任校长,培训师资,研发课程,整合资源,招募团队,提供市场化科普服务。正是科普学堂的个性化,推动科普课程多样化。每个学堂设置特色课程,培育科普导师,创立科普品牌。丹霞姑娘、蝴蝶娟、红豆姐姐、燕子妈妈、茶艺阿玲、丹霞鸟人、石斛大叔、丹霞花郎、星星达人等。

      丹霞山自然学校研发和开设了地质地貌、天文、生物、环境、手工、农耕、客家文化、茶文化和禅宗文化等200余个课程。2017年度,丹霞山自然学校接待团队200多个,开设科普讲座和培训40场次听众3000余人,实施科普导赏服务150余次。2017年以来,连续组织了“广东省青少年丹霞山自然观察作文大赛”、“广东省青少年丹霞山观鸟大赛”、“丹霞山星空大会”、“国际减灾日丹霞山系列科普讲座”、“关爱夏富遗产地乡村儿童暑期科普课堂”、“丹霞山少年科普志愿者”等主题活动,丰富了丹霞山科普品牌。

      同时,丹霞山也分层建设科普人才队伍,包括科学顾问——专家教授、专业学者,科普导师——丹霞山专业技术人员、科普达人,科普导赏——丹霞山专业科普讲解员,科普志愿者——经过培训能够科学传播和志愿服务丹霞山的志愿者。此外,创新科普人才培训和管理方式。开展现场培训和在线培训,引入微信和qq管理,分群分类管理,设不同科普群组10余个,如岭南丹霞红(植物科普)、保护丹霞山动物(动物科普)、日月星辰在丹霞(天文和摄影)、采蘑菇的丹霞群(菌类科普)、霞山鸣翠(鸟类科普)、丹霞山地理达人(地学科普)等。 各群选定群主,设置管理员,发布学习任务,建立群交流微信科普公号,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培训和交流,促进群友了解丹霞山,热爱自然,热爱科普。

细化科普市场,打造特色科普小镇

      丹霞山也注重科普市场精细化,作出“给城里人城里没有的课程和体验;给乡下人乡下没有的课程和体验;给所有人丹霞山独一无二的科普研学体验”的定位。其中,对高校主要通过合作共建,政策支持,开展科研、实习、实践、竞赛等活动;对中小学则通过产品设计、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开展研学、竞赛、春秋游、成人礼、毕业旅行等活动;面向幼儿园开展春秋游、自然体验课,搭建亲子研学、体验、互动平台;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创新课程,开展夏令营、科普营等主题活动,开拓科普加定向越野,科普加乡土活动等领域。而对于中老年人,则开展自然知识学习,观鸟、观蝶、观星、观赏植物,以及自然绘画,自然阅读分享,美食体验、文化参与等活动。

      对于丹霞山科普小镇未来的发展规划,丹霞山管委会副主任陈昉表示,他们将建设国际丹霞地貌研究院,建设丹霞山科普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一批丹霞山科普小村,做到村村有特色产业、有科普展示中心、有科普导师队伍、有特色科普产品、有优质科普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山水人文资源,引入科普达人,激发在地科普爱好者潜能,打造一大批特色各异的科普学堂;建设一批自然生态主题科普小径,如观鸟小径、观蝶小径、观苔小径、观荧小径、观蛙小径等,激活丹霞山生态资源。此外,创新培育一批丹霞山主题科普活动,做大做强观鸟、自然写作、自然摄影、自然创作等主题活动,做好地球日、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环境日、水日、减灾日、科普日等各类科普主题活动;培育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全员和全民齐参与的科普社区,辐射带动环丹霞山乃至韶关科普工作创新发展,共同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