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军院士:不管有没有荣誉,不管别人关注不关注,科学都要认认真真去做
来源:广东科技报公众号2020-04-03

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颁给了两位获奖者,其中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


王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原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院长。她曾先后主持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31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90余篇),授权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等10余项奖励。

 

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可避免病患截肢

王迎军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工作35年,在骨、齿和血液净化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被《Nature Materials》等一批国际顶尖期刊引用和高度评价。

 

她提出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适配理论雏形,丰富和扩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论体系,对新型生物材料研究、设计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成功的大缺损骨再生修复体在临床转化应用,解决了承重骨大缺损再生修复的国际难题,保住病患肢体、避免截肢。该成果转化企业已获得CFDA证和CE证,并在中国和欧盟400多家医院、30余万病人临床应用,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为学生颁授学位(华工供图).JPG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为学生颁授学位(华工供图)


“举个例子,比如关节坏了,当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植进去一个金属关节,病人马上就可以从不能走路变成能走路。但金属在人体中始终是异物,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王迎军发明的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体损坏的组织自己再生、修复,而不是被别的物质代替。“算是比较高境界的修复效果,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迎军介绍。

 

此外,王迎军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可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修复精准度,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社会经济效益。

 

搞科研要把“冷板凳”坐热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为毕业学生送去祝福.JPG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为学生颁授学位(华工供图)

 

1975年,出生于河北唐县的王迎军,入读广东化工学院重化工系(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专业,开始了她与材料学、与华工的缘分。40多年来,她也见证了我国生物材料学的发展。

 

八十年代初,王迎军跟着导师拿到第一个有关生物材料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来导师退休,只剩下她一人,还有间20平米的实验室。彼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同事们纷纷离开学校到企业、公司去发展。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但我惰性较大,认准了的事就不想再改。这么多年,一步步走来,但也乐在其中。三十多年过去,如今,那间小小的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也变为13000平方米,研究队伍260多人。在国内是规模最大的,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影响力。”王迎军说。

 

谈起女性科研工作者,王迎军表示:“科学确实不分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从事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太急功近利。有兴趣,愿意奉献,那就扎扎实实去做,不管有没有荣誉,不管别人关注不关注,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坚守,能沉得下来。这是我最大的一个体会。”

 

“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也不是在想成果出来能得到什么荣誉,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这些东西如果想多了,会沉不下心来去做。所以科学家想要成功,首先得沉得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了。”

 

疫情凸显了生物材料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广东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jpg

广东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

 

“3 月25日,从李希书记手里接过奖励证书,这不是奖励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整个团队的。”王迎军介绍说,生活离不开材料,各行各业也离不开材料。比如广东省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行业都是以材料为基础的。很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其实是材料的问题,材料研究好了,能支撑很多行业的发展。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在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对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科学家,王迎军说,在此次重大疫情面前,更加凸显了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的重要性。从最基本的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呼吸机及治疗、监测仪器,到社区医疗、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及整个监管体制、标准制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此外,王迎军还长期致力于生物材料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工作,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体组织功能重建产学研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畅通高端成果产业化渠道。相关产品在临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高端产品国有化程度,促进临床手术进步,推动广东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

 

针对临床普遍存在的细菌感染问题,王迎军及其团队研究一种新型的抗菌材料和技术,它可在有效杀死细菌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正常细胞的成活率,并不产生耐药性,这项成果如在临床应用可挽救千万病患生命。

 

“这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针对手术需求,研制成功精准治疗成套技术,已在临床应用,该技术集人工智能、计算机精算、可视化三维影像、3D打印、先进材料等创新成果,形成临床方便操作的成熟技术,解决临床手术过于依赖经验的不精准难题。”

 

“没有团队精神,就无法出高水平成果”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与罗格斯大学常务副校长Richard L. Edwards为中美学院揭牌.JPG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与罗格斯大学常务副校长Richard L. Edwards为中美学院揭牌

 

王迎军看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事科学研究几十年,我深切感觉到团队的重要性。尤其是生物材料,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我们的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很丰富,除金属、高分子等三大材料以外,还有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计算机软硬件、临床医学、影像、信息、生物、化学等,缺一不可。”王迎军说。

 

王迎军表示,团队的工作,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工程化、技术开发也是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是无法做出高水平成果的。

 

几十年的研究历程,王迎军团队不仅研发了原创性的科学成果,还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研发队伍。“我说的一流不光是指它的学术水平,更是它的团队精神,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既要每个人的潜心研究,又要大家一起协同攻关。”王迎军表示,团队不但研究出多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还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业内著名学者、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这也是个很大的成果,我觉得比突出贡献奖还要大。”

 

王迎军院士(胡漫雨 摄).jpg

王迎军院士(胡漫雨 摄)

 

王迎军还点出了企业原创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临床急需的先进成果和技术的转化,我们帮助一批企业提升了技术竞争力,现在甚至可以做一些外国都做不出的产品,产出了我国自己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有力推动省、市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她表示,近些年来,广东省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数量和市场需求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发展迅速。

 

王迎军表示,自己在广州学习、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从事生物材料研究超过三十五年。“我觉得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是一个能做事情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创新的地方。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做了想做的事。”她曾在采访中说,科技工作者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某一项科技工作研究中,甚至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其实心里想的是,要把自己做的事应用到社会上,应用到市场上,能让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比其他的国家更强,发展得更好,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心里真正期盼的一件事。


内容综合自广州日报、南方+、羊城派  

文字丨胡漫雨 彭乐怡(实习生)

图片丨除署名外 由华南理工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