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四十“佛山之冶”随海上丝路遍天下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路平2016-07-29

      明朱元璋时期,佛山铁锅已经作为国礼送给东南亚的使节;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所带的铁制品中最有名的就是佛山制造的铁锅;清朝皇室用的铁锅都是在佛山定制的…… 秦统一中国后,北方先进的冶炼技术传入岭南,为佛山撒播冶炼业“种子”;唐末宋初,北方连年战争,中原人民以躲避战乱的方式迁入岭南,再次带来先进的冶炼技术,与佛山便捷的水上交通、繁荣的商品贸易、不断追求革新的技艺等迅速融合起来,推动佛山冶炼业不断发展。明清时期,佛山已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美誉,所铸铁器畅销全国各地,并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其总体规模、产品种类、销售区域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

中原移民为佛山冶炼业带来技术“萌芽”

      据了解,佛山冶炼业起源于春秋战国。自秦始皇统一岭南,修筑灵渠,连接湘、漓二水,贯通长江、珠江两水系后,中原居民大量南移。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广东包括冶铁业在内的手工业发生了飞跃。唐代佛山更以脱蜡铸件技艺精良而名播宇内。宋代,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攻宋,黄河、长江流域连年遭受战争严重破坏,苏、浙、闽等地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不断大批南移。而交通便利、手工业、商业基础好的佛山便成了移民的首选。他们带来了发展冶铁业的劳力、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北方的铸造技术。从而使佛山集中原地区冶铸技术的精华,又蓄收岭南冶铁的优良工匠,佛山冶炼业步入了辉煌发展的历史时期,并很快成为以冶铁为中心的手工业城镇。当时的主要产品包括铁锅、农具、钟鼎、军器等,其中以铁锅产量最大,不但销往长江流域和北方各省,还出口南洋和中东等国。

      佛山金属具器及铸造业中有铁线、铁钉、铸铜、铁锅、铁针等五金行业。佛山不少街道名称与冶炼业有关,如针巷、铁廊街、铁矢街等。因佛山南海距广州仅几公里,又西、北、东大江交汇,水运交通便利,还与海运发展关联紧密。修造船需用大量铁钉、铁链铁缆、铁锚,绝大多数由佛山供应。特别是过去朝廷政府造战船、军械需大量铁钉、铁链、铁线、铁器,均向佛山各铁器行征调,称“签应上务”。后因所需铁钉特多,“皆现给官银,悉照民价收买”,这些有利条件,促使着佛山的金属冶铸业长期处于良性发展过程中,造就佛山逐步向陶瓷冶炼大港雏形发展。

独创“泥模铸造法”走向技艺领先

      佛山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冶炼业在佛山历史最悠久,并且是佛山手工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支柱。古时,佛山的铁制品远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冶铁生产基地。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地域与文化基地委员会”委员杨龙胜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佛山工匠独创的“泥模铸造法”:就是先用当地特有的红山泥制模,再对泥模进行烧制,一品一模,这种方法铸造的铁锅成品率高。“正是这种铸造工艺,保证了佛山铁锅产品质量的优秀,为其远销全国和海外打下基础;也正是这个技术,使得佛山铁锅赢得‘官准专利’的保障,为铁锅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带来契机;也正是这个技术,产生了大面积的破废泥模堆积,这些泥模或被层层叠加砌房成为‘泥模墙’,或被遗弃堆积成山样的‘泥模岗’,或被随意倾倒遍及四野……”

      据佛山市文博专家考证,现在的佛山老城区地下一半以上的范围都有大量的泥模堆积。其中,最有名的泥模岗位于佛山祖庙西南面100多米处,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岗高约5米,其上有厚达1.6米的冶铁废弃泥模堆积。泥模岗附近的泥模从宋代就有,是目前发现的佛山冶炼业最早的遗迹之一。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载“薄而光滑,消炼既精,工法又数”,说的就是佛山铁锅品位独特、质地良好。在“红模铸造法”的基础上,佛山冶炼业的工匠们不断完善,不断领潮争先,又创造出“泥模失蜡”铸造工艺,代表着佛山冶炼铸造工艺水平的世界领先水平。“佛山商务以铁锅业为最”、“铁器业出洋获利数倍”,这些散见于后世宗谱、地方志的记载,充分说明了佛山铁锅的精良制作和光辉历史。

      根据专家考证,至今保存在广州光孝寺的东西两座铁塔是南汉时期遗留至今的珍贵历史文物,也是代表古代佛山冶铁和铸铁业水平的实例。有专家认为,它们采用的是佛山冶铁业代代传承的泥模失蜡“塔铸”技艺,即由下至上逐层浇铸的方法。这一时期的大型铁器,还有梅州千佛塔内的铁塔、曲江南华寺降龙铁塔及千僧大铁锅等。这些文物,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雨雪风霜仍然保存良好,仍清晰可见当年冶铸工艺的精雕细琢、高超绝伦。

佛山所造铁器大量出口海外

      凭借以“泥模铸造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佛山所制造的包括铁锅在内的铁制品称雄海内外,并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口岸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代范端昂在《粤中见闻》中感叹:“佛山俗善鼓铸……锅以薄而光滑为上,消炼既精,乃堪久用。”这是对佛山铸造铁锅行业优秀传统技艺的充分肯定。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描述了佛山铁锅制作工艺精湛和质量优良———“以黄泥豕油涂之,以轻杖敲之如木者良,以质坚,故其声如木也,故凡佛山之镬贵,坚也。”

      “ 乾隆年间,佛山计有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佛山炒铁行业工人约有一二万人,整个冶铁行业工人不下二三万人。在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期间,佛山整个冶铁业的生铁消耗量约为五千万斤,产值超过一百万两。而佛山冶炼业贸易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发达的海外贸易。随着明朝隆庆年间海禁渐开,广东沿海的商舶贸易日益活跃。明朝中叶以后,因铁器出洋获利数倍,铁锅与丝、棉、瓷器等中国商品一道大量出口海外,无论是贸易量还是获利都处于其他行业的领先地位。清蒋良麒《雍正朝东华录》中记载:“(夷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至二三百连不等,多者买至五百连并有一千连者。其不买铁锅之船,十不过一二……”

相关链接

石湾陶瓷是佛山铁锅成名的技术背景

      “如果说,因为佛山地处西江、北江两江之要冲,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铁、炭等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佛山冶炼业的发展。那么,对久负盛名的佛山石湾陶瓷技术的借鉴和交融,则为佛山冶炼行业的新兴、繁荣提供了技术支撑。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地域与文化基地委员会”委员杨龙胜认为,秦统一南岭,带来了中原手工业文明,与佛山冶炼业实现第一次熔融;宋代因北方战乱,中原人民南迁,带来了发展冶铁业的劳力、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北方的铸造技术,从而使佛山集中原地区冶铸技术的精华,又蓄收岭南冶铁的优良工匠,实现了佛山冶炼业第二熔融;加上佛山冶炼技术与石湾陶瓷技术的交融,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佛山铁锅扬名海内外。

      杨龙胜说,由石器而陶器,再到铜器和铁器,是世界上所有民族共同的发展轨迹。但是,由于中国在陶瓷技术以及青铜铸造方面的积累,很早就具有高温高炉的技术,春秋晚期就可以直接把铁矿石融化成生铁,做一些生活用品和耐磨性要求高的农具,如犁等。“生铁虽然硬度高但脆。因此战国初期,通过各种退火技术,产生了各种生铁柔化技术,得到了韧性铸铁、灰口铁等,使铸铁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大,如农具、生活用具等。而欧洲直到15世纪左右才出现铸铁。”

      杨龙胜表示,中国冶炼史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公元前3000多年,由敞口氧化烧制红陶进步为密封窑烧制灰、黑陶,这一场制陶技术的变革,使当时的人们掌握了对铜铁冶炼至关重要的知识———高温下的还原。“佛山也不例外,或者说有其得天独厚的石湾制陶技术基础,并随时分享着制陶技术的最新成果,完成了由萌生期到成熟期的过渡。”他认为,随着佛山陶瓷技术、冶炼技术的成熟,带动着佛山各类手工制造行业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使佛山成为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的全国“四大名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