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百年来,运用现成品进行创作已经成为很多艺术家常用的实践方法,从杜尚到波普艺术到贫穷艺术,以现成品进行艺术创作的技法日趋成熟。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找到契合自身的审美和探索追求,查菜赫斯基给出了参考案例。
9月6号,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合作推出的美国艺术家“万物与虚无——迈克尔·查莱赫斯基个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开幕,这是受疫情影响美术馆重新开放的首个展览!
地球+2019改装托盘及酚醛胶夹板
穿越二维与三维世界的视觉空间
据了解,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多以废弃的现成品木材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查莱赫斯基喜欢用日常生活中的“拾来之物"进行创作,许多来自废墟中的现成物品经过他的解构、重组之后与空间产生了极具极简主义倾向的形式意味,同时在材料与色彩的取舍上,又会看到其中不乏古典审美的原则,他通过来自现实的材料构建了许多穿越二维与三维世界的视觉空间。
天国的阶梯(局部)+2019改装楼梯及酚醛胶夹板
汲取中国文化探讨对立及关联
阴与阳,男性与女性,光明与黑暗,实与虚。这既对立又相互之间有联系,《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最早将整个世界观建立在阴阳二元的基础之上。由阴爻阳爻衍生出八卦,在八卦的基础上又推演组合成为六十四卦。
万物与虚无+2019运输托盘,钢管、钢丝及硬件
艺术家迈克尔·查莱赫斯基根据《易经》与当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创作出与展览同名的装置“万物与虚无”。作品描述了作为本次展览核心概念的基本二元关系。它由每组二十八个,共六组从建筑顶部垂挂下来的木托盘组成,托盘在三个方向上用钢丝绳拉紧,形成了X、Y和Z坐标。每一个托盘都代表了一个卦,托盘之间的间隙也严格地与托盘的厚度保持一致,因为它们意指实与虚的二元对立关系,并暗含对于国际贸易存在与缺失关系的探讨。经过周密的设计,他在有限的材料和结构中获得了一种秩序性,使得意义变得丰富而非清晰。
这个展览以丰富的材料语言与视觉呈现方式,为疫情防控期间的观众尤其是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与国际当代艺术作品现场交流欣賞的机会。同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合作,也开拓了艺术机构间合作交流优秀展览的尝试,为美术学院的教学和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人物简介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1979年生于美国,现生活工作于纽约的纽堡和布鲁克林。查莱赫斯基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藏家与公共机构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其12米的巨作《打开的屋子》收藏于巴黎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