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儿童“智能”手表变“低能”!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蔡敏霞 张文鑫 综合报道2022-03-18

央视举行的3·15晚会中,两起和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事件可不能忽略,你是否在校门口看过一些同学在校门口围成一团,时不时发出或兴奋或气馁的声音?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玩抽奖游戏。你的手腕上,是否佩戴着一款电子手表,使用它,可以很便利地和家长沟通交流,但是,许多学生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泄露了自己的隐私……

 

校园门口抽奖游戏横行 专坑小学生



你也许会看到,不少小学周边,有很多文具店、小卖店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抽奖游戏,其中有些奖品还是三无产品,打开后甚至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这些抽奖游戏吸引许多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掏钱抽奖。

 

3·15晚会中,节目中的记者对市面上常见的几款现金抽奖玩具,逐一进行了测试。一家小店的66枚金蛋里面,只有7个蛋设置了现金奖,5个一元钱,2个五元钱,中奖金额仅仅15元钱。而这种金蛋还可以重复利用,中奖率和中奖额度完全由店家说了算。集邮这种玩法套路更深。记者花八十元钱购买了一整版共八十张奖券进行体验,拆开后,得到了320个卡通形象,但没有凑齐任何一个中奖组合,每一个组合都差一张。记者又体验了其他几款集邮抽奖玩具,得到的结果完全一样,中奖组合都只差一张。

 

这样的骗局,有些孩子在经过惨痛的教训后,已经摸清了其中的套路。但更多的孩子仍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调查中,采访记者虽然对很多沉迷抽奖游戏的孩子进行劝导,但几乎都无功而返,他们坚信幸运总有一天会到来,还称“赌一波单车变摩托”!

 

这种现象其实存在已久,并非是近两年出现,类似的现象包括向孩子销售抽奖卡片等。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可智表示,这些向孩子销售的抽奖卡片类似于赌博的性质不仅会诱导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而且还会诱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孩子们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是非观念不强,心智尚未成熟,对于游戏、彩票类控制能力很弱,容易成瘾。作为家长,应避免孩子去买彩票这种行为发生。”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问题。由于孩子们还小,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很难做到完全不去购买这种抽奖卡或不健康食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联合学校和家庭,从两方面一起教育孩子,加强孩子辨别能力,进行理性消费。

 

陈旧操作系统 儿童智能手表偷窥隐私

 

如今儿童智能手表几乎成了孩子们的“标配”,借助它,家长可以方便地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行踪。不少低配版的儿童智能手表在各大电商平台畅销热卖,3·15信息安全实验室对此展开了专门的测试。



工程师将一个恶意程序植入到智能手表中,实现了对手表的远程控制。工程师可以对孩子实时定位,不间断收集孩子的移动轨迹,轻松圈定孩子的活动范围,甚至可以判断出:孩子的家离学校很近,5分钟就能走到;还能实时听到孩子和家人的聊天内容、看到孩子放学在书桌前做手工。

 


为什么儿童智能手表会成为一双时刻偷窥的眼睛?测试人员发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操作系统过于老旧。这款手表使用的竟然是没有任何权限管理要求的安卓4.4操作系统,距今已将近10年,而它的最新版本已经更新到了安卓12。厂家出于压低成本的考虑,选用低版本的操作系统,这意味着在这样的儿童手表上,各种App安装后,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开启多种敏感权限,轻易获得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隐私信息,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这些厂家选用低版本的操作系统是出于压低成本的考虑。但是它忽略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给消费者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3·15信息安全实验室也对其他低配版的儿童智能手表进行测试。这款儿童智能手表使用的是安卓9的操作系统,看起来版本较新。安装App时,系统会弹窗提示是否给予某个权限。可是,一旦拒绝授权,App就会闪退,拒绝提供任何服务。

 

比如打开一款叫“天气”的应用程序。它会出现一个弹窗,索要用户的存储权限。如果只查天气,不需要存储和读取用户照片,所以选择拒绝。然后应用程序又索要拨打电话权限,这也是一个非必要权限,还是拒绝。再次索要定位权限,也是一个非必要权限,也拒绝。然后这款应用程序就马上闪退了。

 

如此,消费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完全不用,要么就拿所有的权限去换取服务。

 

App的强制索权的行为危害性很大。因为用户为了获得服务,一旦妥协把权限给出去,手表里的信息也就交出去了。孩子的地理位置、图片视频、通话录音等隐私将会被收集,孩子的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此外,智能手表诱导消费也是另一个重大隐患,如去年10月份,网友李女士给上五年级的女儿购买了一款某天才手表。可是今年一月份查询账单时发现,这款手表竟然有989.6元的会员消费,这些消费都是某天才手表应用中心的只只教育、梦想庄园、兜兜龙、小度智能助手等软件扣取的。李女士感到很困惑,孩子没有手机密码怎么就完成了支付呢?

 

记者在黑猫投诉上看到,和李女士类似的投诉很多。一位母亲在平台上表示,2021年11月4日,微信账号分别被扣除金额299元、199元。一问才知道是小朋友用手机扫描了二维码小天才电话手表上的奇妙智慧书的软件和兜兜龙vip服务,结果在不经过同意的情况下被转账扣费!小朋友不能分辨此为扣费的二维码,手表里也没有商家的联系方式,联系不到商家。对于某天才电话手表这种可以任意绑定家长微信扣费的方式感到极度恐慌。事件发生后,某天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已经产生扣费的情况,可以关注小天才公众号,客服可以协助退款。

 

链接

被诱导消费怎么办?专家支招

 

对于这类事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张学波教授在接受广东科技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少年儿童的消费心智往往不成熟,极易被消费平台所诱导,的确是很容易就让家长花费大量的金钱。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时刻留意家里各类储蓄账户的资金流通情况,时刻注意电子银行所发送的交易信息,而不能对小额消费视而不见,要知道小额消费背后很有可能就是少年儿童的不恰当消费观念。

 

教育方面,我们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

 

网络购物和线上支付日益便捷,各种消费狂欢节也层出不穷。社会、家庭中所存在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易使少年儿童形成攀比心理和浪费行为。因此我们家长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形成勤俭节约的品质,不仅需要营造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和家庭氛围,还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加深少年儿童对购物平台算法控制消费习惯的认识和体验,促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理性消费的行为和习惯。

 

维权方面,我们家长要重视法律,积极维权。我们目前已有相关法律在守护着民众合法权益,我们需要提高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遇到杀熟行为,积极向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进行举报,必要时申请法律仲裁。

 

素材来源:央视财经、北京日报、界面新闻、齐鲁壹点等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