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久治不愈究竟是怎么回事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李振辉2022-11-18

痔疮的发病率很高,所以有“十人九痔”之说。更有甚者,有些痔疮病友反映,用了痔疮药却长期不见好,让人痛苦不已。梅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王悦辉分析说,痔疮久治不愈,主要是没有辨证施治,药不对症。


中医治痔疮历史悠久,对痔疮的认识不断深化细化


据王悦辉介绍,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里面就有治疗痔疮的论述。宋代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以一诸痔,各类不同……大半以凉血为主,徐徐取效。”元代朱震亨主张“痔疮专以凉血为主”(《丹溪心法》)。刘元素谓:“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痔有愈矣”(《河间医学·痔论》)。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善治内外科疑难杂病,王孟英认为痔疮是伏邪所致,伏邪往往会在气候更迭时候发生,比如初秋时节、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时有上升,加之秋雨绵绵湿气较重,这个时候潜伏在人体里面的邪气就会表现在人体的皮肤上。此后,祖医治痔堂传承了著名医家王孟英的中医理论,认为痔疮的发生是人体伏邪气淤所致,首先需要用祖医治痔堂的秘方散除人体的邪气和湿气,祖医治痔堂归纳了《王孟英医案》中众多治疗疑难杂症案例的用药特点,总结出外用内服相配合的治疗方式。


微信图片_20221118161335.png


一谈到现代医学,人们常常有偏见,将现代医学等同于西医。王悦辉指出,其实,中医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部分。现代医学认为,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进化因素,四肢爬行动物无痔疾,其原因可能是四肢动物躯体前俯,肛门直肠相对位置较高,有利于直肠血液回流。而人类的直立使肛门位置相对较低,不利于直肠血液回流,郁积于静脉,则促成痔的形成。遗传、腹压增高、痢疾、肠炎、寄生虫、肛门皮肤病、肛门脓肿均能损伤直肠黏膜及黏膜下肌层,使血管等组织脆化充血扩张。内痔早期,最主要也是惟一的症状就是无痛性便血。特点是间断性便血,色鲜红,或附于大便表面,或手纸染血,也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若长期便血可引起贫血;内痔进一步发展,排便时会有痔核脱出,轻者便后自行还纳回肛门,重者需用手上推还纳。当内痔脱出没有及时还纳时,会出现嵌顿水肿、血栓形成、溃疡或感染,将有剧烈疼痛。外痔一般无任何症状,偶有肛门坠胀不适,但当出现血栓、水肿时则会疼痛。混合痔则具备内痔、外痔的共同特点。此外,肛门异物感、污染内裤、局部瘙痒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


按病因病机,中医将痔疮辨证分五型进行治疗


痔疮的中医分型是比较复杂的。西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里面,把痔疮分为四类,分别叫公痔、母痔、脉痔和血痔,比较接近于临床。还有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就把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这种分法至今在临床上还在继续使用。后来的一些分类就很复杂了,包括分为24种痔疮的,也有分为72种痔疮的,这些分类很复杂,它们就不具太多指导意义。


王悦辉表示,从治疗疾病的角度而言,中医有特点叫做辨证分型。临床上,在治疗痔疮按其病因病机,常辨证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1)风伤肠络型:主症状为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门瘙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疗原则为“清热凉血祛风”。 代表药品包括痔根断片、消痔灵注射液、鳖甲消痔胶囊、强力痔根断片、三七化痔丸、痔舒适洗液、普济痔疮栓等。


(2)湿热下注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黏膜糜烂,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潮湿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疗原则为“清热渗湿止血”。代表药品包括消痔软膏、牛黄痔清栓、痔痛安搽剂、熊胆痔疮膏、金玄痔科熏洗散、肤痔清软膏、肛泰栓、化痔栓等。


(3)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肛缘肿胀,隐见紫瘀,内痔脱出,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管紧缩,便秘溲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治疗原则 为“行气化瘀,消肿解毒止痛”。代表药品包括痔速宁片、云南白药痔疮膏、九华痔疮栓等。


(4)脾虚气陷型:主要症状为痔核脱出,不易复位,肛门下坠感,便血色淡,伴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补中益气,固脱止血”。 代表药品包括补中益气丸、化痔灵片、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


(5)阴虚肠燥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量少,大便干结难解,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热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肠”。代表药品包括痔炎消颗粒、痔炎消片等。


王悦辉强调,虽然都是痔疮,但不同的人有可能是不同的症型,有的表现为湿热下注,有些表现为气滞血瘀,也有表现为风伤脉络的,还有表现为阴虚肠燥的;不同症型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治疗起来采取的方法就不同,所用的药物也不同,这些都需要有专科医生进行辨别,对症下药,这样的话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