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次联合举办文物展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莫文艺 通讯员 南越王宣2023-03-31

3月31日,“倾城之恋——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揭幕。该展由南越王博物院、潮州市博物馆、肇庆市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雷州市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惠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协办,旨在读懂广东,讲好广东故事,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055292eb1c815ab2492888f8c3c53a8.jpg


本次展览是首个由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举办的文物展,展示其各自特色及相通内涵,开创了文物联展新模式。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迄今为止,我省共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1982年第一批)、潮州(1986年第二批)、肇庆、佛山、梅州、雷州(1994年第三批)、中山(2011年)、惠州(2015年),在全国位列第四。


微信图片_20230331123701.jpg


展览共展出来自8个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226件套文物精品,通过“南天重镇”“岭南底蕴”“海丝禀赋”“红色名城”和“名城新姿”五个单元,全方位深挖和展示充满地域特色的广东省文化旅游资源,将文物、景点、非遗贯穿展览,让历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传承创新,为广东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新动力。展览展期为3个月。


微信图片_20230331123734.jpg


八座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自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岭南中心-广州、海滨邹鲁-潮州、西江明珠-肇庆、南国陶都-佛山、世界客都-梅州、天南重地-雷州、伟人故里-中山、岭东雄郡-惠州。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历史上的“南天重镇”,也是当今各自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我们希望通过来自各主办单位跨越古今的文物,讲好名城故事,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名城当代风采。在国家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时代精神养分,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文物赏析

1.宋“广州修城砖”铭长方砖   

宋 南越王博物院藏

1-1宋“广州修城砖”铭长方砖 .jpg

广州古称“番禺”,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分交州置广州,以番禺为州治。“广州”正式得名。北宋时期大规模扩建城池,形成东、中、西三城,奠定了此后广州城的基本格局。南宋时为加固南面的城防,又修筑雁翅城。“广州修城砖”铭长方砖见证了宋代广州城的扩建。

 

2.陶凭几  

南朝 肇庆市博物馆藏

2-2陶凭几.jpg 橙黄色陶,几面呈弧形,截面为椭圆形,几面下饰兽蹄形三足。凭几一般与汉榻配合使用,是供人休息凭扶的一种家具。凭几在我国古代使用时间相当长,南北朝以前,人们席地而坐,久坐感到劳累时,需要把手肘倚靠在几上。凭几常设在座位旁边,用来凭倚身体。曲面下设三个蹄形足的凭几,始于三国,流行于晋至南北朝。六朝时期社会等级森严,凭几一般为达官贵族生前使用之物,用来陪葬或用模型陪葬,为当时墓葬中常见。

 

3.明八卦纹伏式石狗

明 雷州市博物馆藏

3-2.明八卦纹伏式石狗.jpg雷州石狗习俗是把狗雕像作为“守护神”、“吉祥物”加以供奉,它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远古的渔猎农耕时期,狗作为人类的生产工具及伙伴,它的忠诚、无畏及旺盛的生育能力,符合了雷州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维持族群繁衍的社会愿望,因而也就成了崇拜的对象。它和“石敢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雷州石狗习俗。

 

4.清代金漆通雕小元宝木几

清 潮州市博物馆藏

4-2清代金漆通雕小元宝木几.jpg潮州金漆木雕是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一种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等旧潮州府属地区。潮州木雕充分利用木材(樟木或杉木)的韧性和硬度,以细致繁复的镂通雕而著称,经过雕刻之后,外表还要髹漆贴金,取得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潮州木雕艺术内容丰富,尤其是人物类的木雕作品题材广泛,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典故、历史人物、民间戏剧、神话传说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5.北宋东平窑青釉盏

北宋 惠州市博物馆藏

5-2北宋东平窑青釉盏.jpg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将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一起喝下。宋代开始流行点茶。点茶,是指把团饼茶碾碎,同时用茶瓶将水煮开。把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碗中,用茶瓶分次分量加水并搅拌茶末,使盏面泛起汤花。来自惠州市博物馆的几件茶具,说明北宋时期惠州人也有饮茶的习惯。长期以来中国茶是世界茶市的唯一来源,清代前期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茶叶外贸口岸。

 

6.珠江纵队南三队医疗站用过的医疗器械

抗日战争时期 中山市博物馆藏

6-1珠江纵队南三队医疗站用过的医疗器械.jpg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侵占华南。广东各地党组织领导广东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建立起多支抗日游击队,被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经中共中央批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中山公开宣布成立。这是珠江纵队南三队医疗站用过的医疗器械。

 

7.中华民国廿九年(1940)十一月十日印度尼西亚郭裕昌寄梅县丙村郭谊贤批信

中华民国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藏

7-2中华民国廿九年(1940)十一月十日印度尼西亚郭裕昌寄梅县丙村郭谊贤批信.jpg广东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侨批”是海外移民寄回来的家书,他们远渡重洋,到海外艰苦谋生创业,稍有一点节余就托人捎带钱物和家书“侨批”,这一封封侨批里蕴含着华侨对祖国和故里的桑梓之心。这些书信上仍保有当时广东各地的人们用方言书写的内容,不仅是晚清民国时期东南亚地区民间经济来往的研究资料,也为我们一探百年前的广东方言提供了可能。

 

8.墨鱼骨灯

2013年 佛山市博物馆藏

8墨鱼骨灯.jpg 墨鱼骨灯,最早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彩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榕制作于1980年,在当时属首创。墨鱼骨轻而脆,雕刻时,稍不留神就会破碎,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制作墨鱼骨灯,要先收集60-80件完整的墨鱼骨,浸泡漂洗15天左右,每天换水,晒干后雕刻成上百件大小不一的墨鱼骨雕小件,再一块一块拼合成半米多高的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