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科普·创未来”嘉年华启动,首场沙龙畅谈科普创作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3-06-18

品牌科普活动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张文鑫 卢颖)为优化科学素质建设生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普创作繁荣发展,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粤科普·创未来”嘉年华以举办第十六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为契机,持续为广大读者带来一场场精彩的科普盛宴。

 

6月18日,嘉年华正式启动,适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开馆日,活动在崭新的科普主题馆举行,作品展全面开放的同时,为大家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创作沙龙,吸引众多科普创作者、科普教育工作者、本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参赛成员、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看到活动宣传后自发报名参与,现场累计参与近百人次。

 

资深创作人分享实用好经验

为增强科普创作能力,进一步激发科普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嘉年华首场“倾听科普声音”创作沙龙,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科普导师徐超,广东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编辑罗孝政,现任广东生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近两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作品负责人、策划者梁惠珊三名资深创作人作为分享嘉宾,围绕科普创作难点、亮点、创作心得和分享科普作品的创作历程。


0DSC8090.JPG


徐超博士以《知识在手,分享我有》为题分享了自己科普创作的心路历程。她提到,科普创作是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正是得益于此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但也要倾听自己的内心,以她自身为例,会在创作时把自己喜爱古诗词融入科普创作中,让作品更具个性。她为科普创作总结了一句心得:在创作时应“找自己,做自己,喜欢自己”。



罗孝政副总编辑在《以编辑的视角谈科普创作》主题分享中提到,科普的本质,就是认识世界,万事万物都能做科普,在科普创作时,我们要挖掘科普创意,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寻找切入点。也强调科普创作需要明确创作的受众,明确科普对象,选择相应的语言风格,好的作品要做到“信、达、雅”(准确、流畅生动、美观)。



梁惠珊老师在《以自然为实科普创作分享》主题分享中,展示了团队多年来创作的各类型作品。科普作品不仅要内容丰富,设计美观,更重要的是保持科学严谨性,大至花卉、动物的形态、习性,小至它们的颜色、毛发、角度等都要深入考究,才算做好科普作品。要做到严谨性,除了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外,多番实地考察也非常重要。



嘉宾们的分享各有侧重,根据自身创作经验,为大家提供了科普创作思路、实用方法,全方位介绍了科普创作的历程与要诀,深入探讨繁荣科普创作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方法实用容易上手,只见台下观众时不时奋笔疾书记下要点。他们获得全场好评,更是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对话小沙龙交流醍醐灌顶

 

在互动环节中,根据现场观众关于科普创作、科普作品传播等方向的疑惑,三位嘉宾分别作出了详细解答。


0IMG_20230618_112700.jpg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一般从在网络上来获取科普内容,您深耕出版业多年,请问如何看待纸质科普读物的发展创新呢?

罗孝政:优秀作品“圈粉”无数,传统出版现积极融入现代技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传统出版在逐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融入了很多互联网的相关内容,比如图书,不在是单一的图文,融入了VR 、AR技术,拓展了阅读内容,延伸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更有利于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作为出版方,我们坚守着社会责任和担当,团结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科普创作者,本着普及社会公众的科学相关知识为初心进行创作出版。我相信,优秀的科普作品依然会在市场上受到大家的欢迎。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更专注的是教育,在没有进行过科学研究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科普方面的专业能力?

徐超:科学教育的教育,即研究如何把科学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可以在深入学习研究学科,无论是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后,在传授的过程中不断地装备自己,通过学习丰满了自己的所思、所学,再通过专业的教育方法,从知识层面这一端抵达孩子的心智那一端。

 

当然,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传授教育里的理论和科学知识也是需要科学支撑的。所以,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深化整个过程。

 

请问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或帮助,如何确认创作的科普作品是否准确?

 

梁惠珊:论文、出版物是好参考,更要多看多对比,方能把握科学性。如果没有专家支持,也可以通过“眼见为实”的方法。自然是我们的老师,眼睛是我们的记录者,必须多看。我为什么要选择广东相关的题材,因为我能看到它们。比如在创作《梧桐山花卉笔记》期间,我们去现场进行过很多次采风,不同季节去看不一样的内容,看花、看果、看新叶,记下我们观察到的细节,使它更具有科学性的点。

 

科普作品展线上线下联动

在科普主题馆里,除了不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外,还有由广东科技报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策划展出第十六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作品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集合了前沿科技、绿色发展两大专题的科普作品数百份,如线下展示科普剧本的金句,延展了可“扫码带回家”的方式;科普短视频作品欣赏区还设置了互动阅读卡等,将持续至8月31日。



  

记者现场发现,在科普主题馆,还摆放了3D打印设备、航天器模型,设置了读物阅览区、VR体验区,还有“科技感”十足,“小书僮”智能机器人为读者送书、与读者聊天,全屏数智人“云儿”让文字服务活起来,新奇有趣,玩法丰富。在这里可以开启一段深度科技、科普观感体验。


科普中国logo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