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科学大讲堂教你如何应对自然气候的“烤”验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8月5日,第114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本次讲座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与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广州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王春林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广东天气气候特点与防灾减灾》的科普讲座,详细讲述了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以及广东气候特点和应对措施。
天气预报发生的天气气象主要在大气圈里头,它是靠太阳的驱动,成云、化雨、蒸发,形成水系循环、能量循环。水循环在整个气候系统里头是一条纽带,承担着能量循环的作用,维持着地球系统的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科学家通过水的痕迹探测外太空是否存在生命体。著名的“胡焕庸线”也证明了水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研究人口密度的时候发现,从东北黑河到西南腾冲这一条线,在同样面积下东南面人口密度95%,相反西北面人口密度只有5%。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同样的面积,人口密度却大相径庭,同样的大地,为什么载物能力这么悬殊呢?王春林说,核心的驱动因素就是水。因为东南面降水量都是400毫米以上的,而西北降水量远远不足,所以,水是制约大地承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通过最新的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期报告与中国气象局的蓝皮书得出基本结论: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海洋、陆地变暖,变暖是广泛迅速的。从水圈来看,全球变暖导致冰冻圈变成水,海平面上升,将考验沿海城市的防洪能力。受风暴潮的影响特别是台风影响的海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从生物圈来看,全球的系统变化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是农业病虫害增多,土地沙漠化等等。
在广东,以水为财,水资源非常丰富,全省平均降水量是1800毫米,前面提到的“胡焕庸线”,平均降水量是400毫米,广东是它的4.5倍。王春林举例说,广州雨量是充沛的,但是分配不均,一年主要分配在4-9月的汛期。4-6月是前汛期,暖区暴雨降水为主,没有多少台风。7-9月是后汛期,它主要是受台风影响。相反10月到次年3月叫非汛期或者是旱季。在台风、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等极端性天气中,损失大导致死亡主要是台风,影响广州台风平均每年3.3个,主要影响在7-9月。
那么气候变化背景底下广东台风影响有一个什么特征呢?王春林说,总的个数没有大的变化,影响个数也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对广东造成严重影响比较强的台风具有变多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提到强对流天气,龙卷风是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强对流。在中国,有两个地方最多龙卷风,一个是江苏盐城,一个就是广东佛山,在这两地都建有龙卷风研究中心。龙卷风研究中心装了一个相控阵雷达,可用于探测龙卷风,它的功率比较大,探测有效距离为30公里,但是通常天气探测距离为250公里,甚至300公里,所以占点面积比较高,成本比较高。现在龙卷风的预警时间可能就只有十分钟,从监测到预报龙卷风的科技发展仍需努力。此外在广州塔上有避雷针,利用避雷针和建筑物自身的金属来引雷,以免建筑物遭到雷击发生事故。在从化有一个基地也在做人工引雷试验。
王春林最后总结到,在“实”字上靠科技创新,打造全链条气象防控体系。要做到广覆盖,要通过全社会联动参与,通过前沿科普知识、气象知识,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防御、躲避,不要跟大自然去对抗,而是要更早一步防患于未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