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 数字科技为刃,传承科学之心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3-08-12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校史馆内的一行行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是华南理工大学发展历程的缩影,浓缩了学校的风雨历程,凝聚了科学家们的潜心钻研。


七秩风雨传薪播火,百年画卷波澜壮阔。初心·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位于五山校区逸夫人文馆,将励吾科技楼原校史馆和逸夫人文馆原办学成果展合二为一,全面展示学校百年办学历程和文化印记,激励着华工学子以赤子之心,探索科学;引导着人们怀抱好奇,走近科学。

5-1.jpg


融合初心与科技,传递科学家精神


“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主要面向在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到访华南理工大学的中学研学参观团体等。校史馆深度挖掘华工辉煌历史、优秀科教师资力量与华工科学家、校友产业故事,化抽象为具体,以多种形式传递科学家精神,传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展馆管理与编研科科长陆莹介绍道。


校史馆以“初心”为主题,通过“实业救国”“工程报国”“产业兴国”“科教强国”“筑梦一流”五大篇章,采用裸眼3D魔方、270°沉浸式五折屏等高科技展示照片1000余张、实物展品90余件、影像资料10余段讲述了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科技报国所留下的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奋斗足迹,激励着人们在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为了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校史馆在“实业救国”板块中,生动地展示了科学家为救国而付出的努力,突出了学校重要的办学源头之一——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对学校办学的意义,对社会的影响力。


而在“工程报国”板块,校史馆把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海外学成归来的科学家、学术大师回国参与华南工学院的组建及发展工作,特别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工学院取得的一系列华园第一的资料展出,让人们得以了解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有着别样的设计亮点,馆内融入了现代化技术进行内容呈现,数字冰屏技术将建筑幕墙秒变传媒大屏、曲幕长卷及数字沙盘技术演绎烽火播迁的办学故事、创新性裸眼3D互动魔方全面演绎时代故事,展现科学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辉煌篇章;还设置了线上看展渠道,通过扫描二维码,化虚拟为现实,化被动为生动,化观看为互动,沉浸式体验科学家背后的历程;基于三维建模、元宇宙实时交互引擎等数字技术,对线下校史馆场景进行生动复刻,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探索科学家故事,聆听科学家声音。

5-2.jpg

5-7.jpg


存史启智,打造宣传主窗口


“学校将继续以校史馆为基础,充分发挥‘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作用,继续把校史资源利用好、把文化传统发扬好、把大学精神传承好,把校史馆打造为校史研究主阵地、育人大课堂、宣传主窗口。”谈及校史馆举办的活动,陆莹表示,“举办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工,体会科学的魅力。”


2023年3月25日,“学理论、探史迹、悟初心”华南理工大学新生团支部红棉研习活动在五山校区举行。研习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党史、校史、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合,并将校史馆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价值,创造性转化为育人资源、宣传窗口。


在校史馆活动现场,同学们举办了沉浸式话剧,话剧演出复刻了两个场景,一是百年前在甲工,杨匏安先生给同学们上课的场景,另一处则是华工“星期六工程师”指导工厂生产的场景。参演话剧的同学表示,成员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力求真实呈现校史中的宝贵记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校史,了解过去的科学家,更要传承他们身上的精神。在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在校史馆有更多新的尝试,继续讲好科学家故事。


除此之外,为了让更多人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家精神,感受高校氛围,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开拓视野,规划未来。2023年5月17日,《青春不毕业·华园返校日》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多位华工校友以及政产研用金领域佼佼者EDP同学会成员共44余人参与此次活动。在活动现场,校友们共游华工校史馆,亲身走进科学,体验数字化展馆的魅力,领悟科学家精神,感受实业兴邦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在未来,校史馆将继续讲述更多科学家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家,而后把安邦兴国之志、经世济民之学化为实际行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绽放一朵朵民族科技之花……”


5-3.jpg

5-4.jpg


科学家故事


罗明燏

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罗明燏


罗明燏是一名赤诚的爱国学者,毅然谢绝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高薪挽留,归来报效祖国;他是一位传奇的“海陆空专家”,主持修复广州的珠江桥、南方大厦,主持和审查过大中型工程项目200余项;他更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以“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的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发展的高起点,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罗明燏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求学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伦敦大学。丰富的阅历开拓了他的视野,使他对教育具备了更为超前的发展理念。作为华南工学院的筹委会主任委员,从学校组建伊始,他就与学校其他领导形成共识,提出要把华南工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一名“海陆空专家”,罗明燏高超的学问,不仅体现在他是建筑工程、结构力学多位一体的复合专家;也不仅体现在他是当年全国为数不多的一级教授,精通英文、德文和法文;最为突出的是他善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主持和审查的国家工程项目达200余项。在这些工程项目中,无论国防、军用,还是工业、基础建设,亦或民用、城市建设,无不体现着他的聪明才智。


冯秉铨

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第一任教务长,1973年始任华南工学院副院长


“我愿意为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操劳,我不能离开青年,如果让我离开青年,我会感到生命失去了意义。”这是冯秉铨对自己作为一名师者的人生体悟。


冯秉铨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电子学家,新中国无线电电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1940年8月,冯秉铨获得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读书期间,冯秉铨刻苦努力,不到两年便取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受聘为哈佛大学讲师、研究员。他被选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主席,还组织留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募捐和义卖活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谢绝校方高薪挽留,带着一颗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继续从事他忠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科学专家,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冯秉铨毕生的追求。1952年,随着华南工学院的组建,冯秉铨被任命为第一任教务长。1956年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的大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冯秉铨仍然选择留在学校,并按照学校的决定重建电讯工程系。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系从无到有,成为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专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冯秉铨是大会主席团成员,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参与制定了《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陀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核 | 冯海波 刘肖勇


科普中国logo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