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 接续传承“禾下乘凉梦”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3-11-24

近日,广州黄埔大吉沙岛的隆平试验田迎来了晚稻收割期。“今年晚稻亩产突破600公斤没有问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表示,2023年该试验田种植了150多个从全国各地引进和研究院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种(组合),早稻的产量已突破650公斤/亩,晚稻产量也十分可喜。


李建武自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袁隆平院士身边从事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理生态研究工作。10多年来,为攻克水稻超高产难关,他把水稻种遍了大半个中国。作为高产攻关项目的主要执行负责人,李建武参与了我国超级稻第三、四、五期攻关研究,在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与示范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杂交水稻亩产屡破纪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长得黑”被袁隆平发掘和寄予厚望


袁隆平院士曾调侃李建武:“这么黑,要是晚上没有灯就看不到你了”。这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2009年春,大四即将毕业的李建武在海南三亚南繁科研基地进行水稻高产栽培实习,种了两亩杂交水稻试验田,到水稻抽穗结实时,袁隆平有一次查看稻田,看到他种的那块田穗大粒多、长势出众,一下子被吸引了,就问身边人:这块田是谁种的?刚从老挝种了4个多月水稻的李建武被叫了过去,袁老看着眼前晒得黝黑的他,就说了那句调侃的话。听了这句话,李建武一下子就有了亲切感。寒暄几句后,得知他是湖南农业大学在校大四学生,袁院士很惊喜:原来如今还有这么肯下田、肯钻研种植技术的大学生!    


袁隆平院士现场又接连问了几个水稻栽培方面的专业问题,李建武都对答如流,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次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招人时,本科毕业的他被袁隆平破格录取进单位。李建武说,袁老经常教导他们“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在这种理念下,李建武得以凭借水稻种的好,而在一众硕士、博士研究生中脱颖而出。


在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时,李建武有次下完田全身是泥,就到附近农户家借水龙头冲洗。准备离开时,他听见家长对读小学的孩子说,看到没有,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像他一样,天天下田,脏兮兮的。这让当时正值青春的李建武心里百味杂陈,年轻人谁又不想每天光鲜亮丽、西装笔挺地去工作呢。


作为85后年轻人的李建武也常被问到,做这一行觉不觉得累,有没有后悔,有没有想过放弃。他坦言,确实很累、很辛苦,特别是在每年7、8月份温度很高时,每次下田,田里热气腾腾,不一会就全身湿透,像做桑拿一样。他也曾内心难过,但跟随在袁老身边多年,不少近在眼前的事情又影响着他。据李建武回忆,袁院士生活勤俭朴实,家里和办公室物品都十分陈旧,特别是沙发,皮都磨得没有了还没换。办公室里,空调已发黄严重,也还在用。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袁老喝水的杯子,杯盖上的手柄都摔没了依然舍不得换。在饮食方面更是简单朴素,从未有任何浪费。每年冬天,袁隆平都会去三亚进行杂交水稻南繁育种工作,在三亚,团队给他准备了较好的住宿条件,不过离科研基地有点远,而他为了能方便下田,第一时间掌握试验数据,每年依然坚持住在条件简单的科研基地上,直到2021年3月摔倒前,他一直在三亚试验基地工作。


这些耳濡目染的细节,让也曾迷茫的李建武逐渐坚定。“袁院士几十年如一日都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这一点苦跟他比算得了什么。”于是他一心扎根稻田。“下田,才是成功的‘捷径’。”


屡破高产难关,做国人饭碗的“守护者”


2023年10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外公布,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对该中心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粒两优8022”在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51.5公斤,刷新我国杂交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纪录。


近年来,李建武在袁院士的指导下开展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工作,将一季稻平均亩产从2011年的900公斤,到2014年的1000公斤,再到2018年的1100公斤,并在2020年实现双季稻平均亩产1500公斤。2021年,李建武负责全程技术指导的广州市黄埔区洋田村双季稻亩产3000斤超高产攻关示范田,经权威专家测产验收,双季亩产为1509.5 公斤(3019斤),顺利实现了攻关目标,是广东省首个较大面积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块突破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基地。


对于专攻栽培技术的李建武来说,下田跟吃饭一样频繁,夏秋在全国各个基地种田,冬春在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种田。他一年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田里,面对每年几百个新品种,没有种植经验可循,必须把品种的特性一一研究清楚,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播种期、肥料用量等参数,将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出来,总结新品种的最佳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有时,为了检验品种的适应性,还要把一个品种种到不同生态区域。在验证超优千号(湘两优900)的适应性时,李建武曾经把这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了河北邯郸,种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种下来,全国各地水稻种植区的日照天数、光照条件、海拔高度、容易得什么病虫害都了然于胸。以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杂交水稻科研人员为代表的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接续努力,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十年来,我国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稻菽凌云志,更有后来人


多年来,李建武坚持把杂交稻的种植技术,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手把手向传统农民传授最新的种植方法。也因此,李建武与农民打交道最多,在他的通讯录里,大部分都是水稻种植户,然而,由于一些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方法与传统水稻相差较大,要让农民改变几十年形成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2014年,李建武用新品种“Y两优900”做亩产1000公斤的高产攻关试验,与传统水稻相比,栽培技术与传统方法相差较大。虽然李建武把种子和相配给的肥料都分发给了农户,并讲解了种植要点。农户们却怎么也不肯按他说的去种,还偷偷把肥料藏起来种菜。眼见着效果出不来,他索性在当地村组长家住了下来,自己也种一块田,与当地农民搞起竞赛。到了收割时,李建武种的水稻比当地农民种的亩产高出两三百斤,农户们一下子就信服了。为更好地将种植技术普及到广阔的农村,李建武时常住在农村,和农户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劳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李建武针对春季水稻生产实际情况,编写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期间水稻生产关键技术”线上教学课程PPT,供广大农户与农技推广人员可从网上下载使用。由他编写的“新冠肺炎疫期间2020年春季双季杂交早稻栽培管理技术问题”资料在各级公众平台推出,为广大种植户解决新冠肺炎疫期间最迫切的水稻栽培技术问题,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春耕生产不受影响。除了在国内种植杂交水稻外,李建武还曾到越南、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国进行杂交水稻相关技术指导与交流。 


担任广州市政协委员,李建武提出“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致力于让水稻更高产、更安全。李建武还有另一个身份——科普博主,并经常在各公众平台发布水稻栽培技术科普知识,在短视频平台上,李建武的个人账号“李博士教你种水稻”发布300多个视频作品,获赞800余万。

又一年南繁的季节将至,在2023年广东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现场,李建武说,作为农业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继续扎根稻田,接续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把杂交水稻事业传承好、发展好,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贡献青春与智慧。


人物简介:

李建武,现任第十四届广州市政协委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从事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理生态研究工作,为杂交水稻亩产屡破纪录立下不小功劳。荣获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是此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2部,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鉴定水稻不育系4个,参与水稻新品种选育3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5项,获部省级科技学术成果奖励5项。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胡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