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种+2!广州市园科院发现狭叶紫薇、白花盾叶苣苔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李婉欣 通讯员 吴超2023-11-25

“植物新物种的发现,让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更进一步。”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园科院”)今年首次发现2个植物新种——狭叶紫薇、白花盾叶苣苔,引进新优植物1794种(品种),迁地保育工作取得新突破,院内科研成果、科技推广成效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DSC09219-副本.jpg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以下简称“专类园”)中资源保育温室


“每个新发现的物种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作用。”市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王伟表示,这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运作的研究。


形态稳定可作为植物新种的重要信息


在市园科院建设的广州专类园紫薇植物资源保育区内,一株叶片细小而狭窄的盆栽引得众人围观。“这株植物标本原本被鉴定为南紫薇。”植物研究所研发员吴保欢博士在查阅并整理国内植物标本馆馆藏紫薇属植物标本过程中,发现有几份采自陕西南部的植物标本形态与鉴定结果不吻合。


科研人员带着疑问,赴秦岭东部进行野外考察,先后在陕西商洛、山阳、旬阳以及湖北保康、房县等8个地方发现该种植物的野生居群。


“如何判定这是新物种?”记者问道。


DSC09202-副本.jpg

狭叶紫薇


“由于新物种的描述需要确定其形态或遗传的稳定性。我们发现它叶子小而窄的形态很稳定,因此命名为狭叶紫薇。”吴保欢继续讲解,这是基于对该物种的生境、植株、花叶和果实等形态的仔细观察和记录,对采集标本的测量、统计与比对,最终确定该物种是新的紫薇属物种。


狭叶紫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兼具直接开发利用和作为育种材料的潜力。这是由于它呈灌木或小乔木状,冠幅紧凑,粉红色的花且量大;同时在野外生长于土层较薄、生境较差、保水不足的石灰岩或丹霞等多石头山坡的灌丛中,具有较强的抗性。它的发现,丰富了我国紫薇属种质资源库,对于理解紫薇属植物多样性以及紫薇属植物育种有重要意义。


移植广州后温室栽培实现多季开花


超过400种苦苣苔植物被收集在广州专类园的资源保育温室内,且形态差异非常大。记者在众多苦苣苔科植物中看到了新物种——白花盾叶苣苔。


植物研究所研发员郑锡荣指向这株植物介绍道:“它盾状叶互生,花色洁白,耐阴,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合盆栽观赏。”


当记者问及白花盾叶苣苔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DSC09217-副本.jpg

白花盾叶苣苔


“在大棚内种植可实现一年四季开花。”郑锡荣解释,早在2019年科研人员联合中山大学从越南中部白马国家公园引种该植物幼苗,由于与已知植物种类难以对应,初步标记为“苦苣苔科未知物种”。在经历4年多时间的栽培后首次开花,通过研究其形态学和咨询苦苣苔科分类专家,最终确认为盾叶苦苣苔属的新物种。


除了具有观赏价值,白花盾叶苣苔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未来将以此作为育种亲本材料,尝试培育实现多季节开花的苦苣苔科新品种,进一步丰富其植物遗传背景。


构筑从创新到成果应用全体系链条


广州市园科院聚焦原始创新,一直重视植物资源研究,通过深化院地合作,联合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引种及驯化,进一步提升广州植物迁地保护能力,不断丰富绿美广州建设种质资源。


DSC09196-副本.jpg

植物研究所所长王伟(左二)带记者团参观


目前,这里拥有一支170余人组成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普推广的林业园林专业技术队伍,从成立至今收集保存活体植物51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8种、二级保护植物316种)、推广应用美丽异木棉等新优植物120多种,培育植物新品种11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省科研机构中排名前10,构筑了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成果应用推广的全体系链条,初步实现研究领域从单一园林到绿色生态的跨越式发展。


接下来,市园科院将继续加大植物资源保护与迁地保育工作的投入,强化植物资源评价筛选研究,示范推广更多的植物资源,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为绿美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