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 当土壤专家成为“科普达人”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3-12-08

走进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的办公室,目光所及之处大部分是书籍:琳琅满目的书籍陈列在几个书架中,也堆叠在书桌上、椅子上,走道处的三个行李箱更是尤为显眼。“每天早上睁开双眼,我经常问自己,这是哪里?在酒店还是在家里?”陈能场经常出差,在采访中他忍不住打趣道,“一想到今天不用出差,突然就安心了。”


陈能场的朋友圈时常分享与土壤相关的内容,无论是种植的作物,还是他写的科普文章、参加的科普讲座,他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土”。“土壤其实也是生命之源,但关注土壤的人却不算多。”陈能场告诉记者,科普是他的责任,“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孕育我们的土壤。”

 

与土的不解之缘

 

眼前的陈能场戴着黑框眼镜,当嘴角笑起来时,眉眼也不由自主染上笑意。采访陈能场时正值2023年12月5日第十个世界土壤日前夕,陈能场也正为这一节日而忙活着。他与土壤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土壤是他的专业,也是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的福建德化是陈能场的家乡。1966年,他出生在德化县一个叫猛虎的小山村。出生农门的陈能场从小便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到福建农学院上大学,就读于土壤农业化学系是他与土壤结缘的开始,而土壤也成了他往后学习、工作的忠实“伙伴”。

 

“得益于求学道路上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才能有今天的我。”1988年,陈能场在卢程隆教授的勉励和自身不懈努力之下,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保室的研究生。“还是想继续学习和做研究。”研究生毕业后的陈能场先后在福建省亚热带植物所、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心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仍不忘心中的理想,边工作边申请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

 

“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东京大学农学部著名教授茅野充男博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写了一封信,询问他能否到他门下进修学习。但他回复说实验室学生满员了,就把我推荐给他的大学同学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部的堀口毅教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申请与等待后,陈能场终于如愿以偿,收到日本鹿儿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也踏上了海外求学的路程。

 

“半路出家”的科普达人

 

1988年研究生入学至今,陈能场差不多做了35年的土壤研究工作,而土壤污染的治理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丰富的土壤工作经验,让陈能场意识到“要治理好土壤,必须让各方面对污染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他之后从事科普之路的初衷。

 

“比较早的时候,大概二零一几年我便开始在微博写一些土壤科普的文章,开始科普工作,其实我是半路出家的。”谈及是如何开始从事科普工作,陈能场笑着陷入了回忆。

 

“在2013年时‘万吨镉大米’的消息引发大众对粮食安全和土壤污染的关注。”而陈能场作为长期致力于研究土壤重金属的专家,彼时很多媒体找到陈能场咨询土壤污染、镉大米产生的原因、危害等问题。

 

而后某一传媒公司联系到陈能场,希望他能做一个关于土壤污染的视频直播,为公众解答更多的疑惑。一开始陈能场是拒绝的,认为自己科普工作才刚刚起步而难担重任。但最终陈能场还是被工作人员的真诚所打动,前往上海做了第一个名为“生病的土地”的视频。“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第一次做视频非常紧张。所幸完成的效果不错,大家没有责怪我的乡音,观众、老师和朋友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说起第一次视频直播,陈能场眼里依旧满是笑容。也正是这一视频科普活动,让陈能场深深感受土壤科普的重要性,人们对于每日接触的土壤其实了解甚少,也让他再次坚定心中要进行土壤科普工作的决心。

 

在《南方都市报》开设“舌尖上的重金属”专栏、《东方早报》开设《生活中的土壤学》专栏、开设土壤科普公众号“土壤观察”、在全国各地开展土壤科普讲座……就这样,陈能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汇聚形成一篇篇科普文章、一场场讲座,一步一脚印走稳了科普的道路。


陈能场参加德化一中《我的土壤缘》科普讲座.jpg

 

传递土壤之声

 

“你说为了梦想要去勇敢飞翔,可我只愿扎根脚下的土壤。始于岩石蕴藏无穷尽的力量,万物生长在她的怀抱里茁壮……”陈能场办公室内扬起动人的旋律,这是他为了2023年世界土壤日而筹划的歌曲《我们的土壤》,而他也是作词者之一。

 

为了更好完成土壤科普工作,陈能场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陈能场的科普往往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的人群、地域对科普的内容做出不同的调整。“对于学生,我们会讲得简单易懂一点,尽量省去复杂的专业名词;对于农民,我们主要是讲述使用的农业知识,帮助他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土壤的相关从业人员,则是更为着重土壤的重要性。在地域方面,在东北地区就要科普黑土地的保护,在南方地区则是稻田……”

 

除此之外,陈能场一直将科普的科学准确性视为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不难发现,陈能场撰写的科普文章中有着不少的详细数据,而这些数据背后是陈能场无数个日夜俯首书桌、翻阅书籍与文献整理得来的。“想要把某个内容讲清楚,少不了数据的支撑。但对于数据我们更是要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不允许一丝的错误。”


陈能场参加香港农业联合会科普座谈会.jpg

 

“江苏常州合作社的一位朋友还说,把我的文章用方言录制了,在村里的大喇叭中播放。这个也提醒了我,在广东我们也可以录制潮汕话版、粤语版……”采访中,陈能场笑着分享着科普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他表示人们在生活中用到他科普的知识,是他科普工作中最大的幸福与乐趣。

 

土地沉默不语,而是默默滋养着万物。在未来,陈能场仍将科普着沉默的土壤,讲述土壤的故事。


人物简介: 


陈能场.jpg


陈能场,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理学硕士,2000年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博士。1995年-2002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心、日本名城大学先端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工作。九三中央第四届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等。


1988年起从事土壤科学的学习和工作,参与编写论著5部,译著两部,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3项。2013年后开始积极科学传播活动,为《土壤观察》《土壤家》和《环境与健康观察》三个土壤科学传播公众号主编。曾在《南方都市报》开设“舌尖上的重金属”专栏,在《东方早报》开设“生活中的土壤学”专栏;为《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报告》《人与生物圈》《农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国内报刊撰文;科普文章120多篇、科普翻译文章130余篇,在“一席”“造就”“拙见”“TEDx唐家湾”“我是科学家”“格致论道”“珠江科学大讲堂”“小谷围科学论坛”等科普视频8个,科普演讲200多场。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陀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核 |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