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天团”点亮深圳青少年科技逐梦之光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5-03-22

2025“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湾区行在深圳启动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日前,2025“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湾区行举办。陈新滋、贺福初、吴硕贤、张统一、马於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走进深圳中小学校,以座谈交流、科普报告、励志报告等形式近距离交流,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使青少年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拓宽科学思维。

 

据悉,“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2024年,两院院士率先垂范,全年累计开展4200余场科普活动,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在科普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深圳系列活动在深圳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邀请到百余位院士专家参与,共举办讲座711场次,听众达百万余人,活动已形成了深圳的科普品牌,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湾区行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广东院士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支持,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协办。

 

奇妙的有机半导体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马於光走进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新中学,开展以《奇妙的有机半导体》为题的科普讲座。马於光用生活化的精妙比喻、震撼的实验室实景影像、亲身经历的科研探索故事,为学子们层层揭开“塑料导电”背后的科学奥秘。


马於光院士走进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新中学.JPG

 

本次讲座由高新中学葛夏欣老师主持。在讲座开始之前,高新中学副校长李鑫发表致辞,“能与马院士这样的一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机会弥足珍贵。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认真聆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李鑫表达了对马於光院士的感谢,也提出了对同学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用求知若渴的态度去触摸科技的脉动,用敢于质疑的精神去叩响真理的大门。

 

讲座一开始,马於光利用Deepseek所作诗歌作为开场,介绍了他在求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快乐,机遇与挑战。其中,马於光提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他用自己的经历嘱咐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中,如果遇到能教你做人道理的老师一定要珍惜,这是非常难得且宝贵的。

 

接着,马於光从近期最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入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半导体材料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向在座的同学们详细展示了半导体材料的科学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奇妙是人类进步的起点,学习是用知识理解奇妙,科学是将奇妙变成新的知识。”马於光的话语鼓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青年一代的作用就是要打破禁锢,让前辈们黯然失色。”讲座的最后,马於光表达了他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这句话充满了对青年人的信任和期待,他相信青年一代能够超越前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与人生中的偶然与必然

 

3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陈新滋走进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以亲身科学探索经历与在校学生座谈交流,点亮学子科学梦。学府中学王宏校长、肖映健副校长出席活动,学府中学行政及科学教师团队和七年级近400名师生参与了活动。


陈新滋院士走进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1.jpg

 

讲座正式开始前,王宏校长致欢迎辞,热烈欢迎陈新滋的到来,并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陈新滋在有机化学领域深耕多年,科研成果丰硕,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而且,他一直热心科普与教育,希望把科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陈新滋院士走进幸福大讲堂,带来了一场主题讲座——《科学与人生中的偶然与必然》。

 

讲座伊始,陈新滋便以他独有的亲切口吻和生动语言,迅速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将原本晦涩复杂的科学理论巧妙地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之中。

 

陈新滋讲述了著名药物及重要化学发现的偶然历程。青霉素的发现极具传奇色彩,弗莱明因未盖好培养皿,让霉菌污染葡萄球菌,却敏锐捕捉到霉菌周围葡萄球菌的溶解现象,开启抗生素时代。阿斯巴甜的诞生也源于意外,施拉特研究抗溃疡药物时,因触碰化学物质舔手指尝到甜味,经研究确定了这种高甜低热的甜味剂。陈院士还介绍了手性分子的发现,巴斯德偶然发现酒石酸盐晶体的差异,揭示手性分子奥秘,而他自己也推动了相关研究发展。

 

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同学们,他们个个目不转睛,时而托腮沉思,时而发出阵阵惊叹。陈新滋通过这些案例,深入且透彻地阐述了科学研究中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有着必然的逻辑。偶然的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科学家们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才能在看似意外的现象中敏锐捕捉到重大发现的线索,一步步推动科学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陈新滋为同学们寄语:“在人生与科学的追求中,每天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能慧眼洞悉是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只有努力攀登的人,才有机会抵达高峰。”

 

陈新滋在讲述过程中,语重心长地强调,同学们不仅要从这些科学发现中汲取灵感,更要时刻心系祖国:“我们无论做生意还是做学问,要始终记得国家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他表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推动科研进步的强大动力。希望同学们能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我的蛋白质组学梦

 

3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贺福初走进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学校,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带来《我的蛋白质组学梦》的讲座,揭开了蛋白质组学的神秘面纱。


贺福初院士走进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学校.png

 

文理集团党委书记、文理学校党总支书记刘世琦,文理学校韩静副校长,以及全体行政同仁出席活动,文理学校九年级近300名师生参与了活动,共同了解这位科学攀登者的传奇——贺福初院士用四十年追寻蛋白质密码,在生命科学的最险峰刻下中国人的高度。

 

活动前,文理学校课程组老师根据主题精心设计了“融·创”科学家学生导学手册。让学生通过前置学习,更深入理解贺福初院士的讲座内容,并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跟随贺福初院士的脚步,探索生命奥秘,点燃科学梦想!

 

讲座伊始,刘世琦书记首先向贺院士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随后介绍了文理学校近几年深耕优化科学教育的成果,她表示希望九年级的同学们用心聆听,积极互动,在科学的海洋里汲取知识,并以贺院士为榜样,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矢志报国。

 

在讲座中,贺福初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厚渊博的学识向我们梳理了2000多年以来“科学大发现时代”的特点,拓宽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边界。贺福初表示,“两千年科学发展都经历了厚积薄发到颠覆性改变、革命性更新、爆发式成长再到学科进入大发现时代的过程”。他的研究亦是如此。他用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和鲜活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己的蛋白组学梦之旅,围绕际遇、机遇和寄语娓娓道来。他分享了科研路上的关键转折点,如何抓住机遇突破瓶颈,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初心。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他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也让在场的听众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荣耀。

 

贺福初的讲座不仅展现了蛋白组学领域的广阔前景,兼具人生智慧的凝练和升华,更以自身的经历激励文理学子们勇敢追梦,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演讲最后,贺福初院士寄语文理学子“要重视青少年时代”,他拿起白板和棒具,生动地演示了“人生四则:上、止、正、王”四者之间的关系。从“上”的进取,到“止”的沉淀,再到“正”的坚守,最终抵达“王”的境界,层层递进,引人深思。学子们目不转睛,沉浸其中,纷纷感叹“妙哉”!

 

贺福初院士在讲座中金句频出,以深厚的学识与人生智慧为学子指明了奋斗方向。他结合生命科学的前沿与人生哲理,激励学子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时代洪流中成就自我,推动科学与社会进步。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既是科学的箴言,也是人生的指南。

 

重视听觉关怀 改善人居声环境

 

当科技的理性与人文的温情在声波中交织,当千年的营造智慧与当代的声学技术悄然对话,一场关于“听觉”的科学启蒙,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青少年对世界的感知维度。3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吴硕贤带来《重视听觉关怀 改善人居声环境》专题讲座,以声为舟,载着学子驶向科学与美学的交汇之境。


吴硕贤院士走进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1.JPG

 

人类最早的史诗不是写在泥板上,而是唱在游吟诗人的声带里。以新石器时代的乐器为引,带学子触摸文明的声学基因。7800年前的贾湖骨笛仍能吹奏七声音阶,陶寺遗址的鼍鼓余响中藏着先民对天地节律的敬畏。《荷马史诗》的吟诵声波与基督教“太初有道”的哲学光谱交织,揭示了一个震撼真相——人类80%的文明史,是靠耳朵而非眼睛传承的。华夏文明本质上是一部“听得见的史诗”。到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重新重视听觉的艺术,重视声波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之一的应用,可听化和可视化成为信息技术革命发展之双翼。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声音的战场。吴硕贤展示的声景地图触目惊心: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全国噪声投诉超450万件,60%的环保投诉源于“声音暴力”……大量的数据表明噪声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当我们用科技隔绝噪声时,是否也关闭了感知美好的能力?院士给出的答案发人深省:降噪不是制造寂静牢笼,而是重建声音的生态秩序。

 

古人造园时,早知“借景”亦需“借声”。苏州园林拙政园,峨眉山清音阁,无不体现古人声觉视觉高度和谐的建筑审美。在城乡规划层面,GIS软件中城市区域噪声地图正在改写城市声音DNA:通过GIS系统与卫星影像融合,精准划分热闹区、缓冲区与静养区。将主动降噪算法织入传统织物,既能屏蔽交通轰鸣,又可定向透传鸟语花香。真正的创新,始于对生活痛点的温柔注视。

 

当广州大剧院的缩尺模型在实验室发出完美混响,当AR技术让学子亲手“雕刻”虚拟声场——建筑声学已进入“可听化”时代,而更前沿的“声学超材料”,已能让声波如流水绕石般可控转向。通过三维视听一体化技术,17世纪的咏叹调得以在数字空间原音重现。未来建筑师不仅要懂力学,更要会谱写空间的声学乐章!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和生产

 

3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座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张统一走进深中大讲堂,以“材料驱动文明——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和生产”为题,为深中学子带来了一场横跨文明史与尖端科技的思维盛宴。


张统一院士走进深圳中学(泥岗校区)-1.jpg

 

讲座伊始,张统一以生动的历史案例建立起材料与文明的纽带,破译文明演进中的“材料密码”。从“盛水的陶器”到“韧性青铜”,从越王勾践宝剑的千年不锈到曾侯乙编钟的声学奇迹,从蒸汽机的嗡鸣到钢铁时代的挑战与突围,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飞跃。如今,材料的世界更是琳琅满目,层出不穷——高性能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张院士说,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驱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随着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对先进结构材料性能需求的升级,传统研发模式面临瓶颈。如何破局?张统一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针对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语言模型,如一直备受瞩目的ChatGPT、OpenAI,以及今年横空出世的DeepSeek,张统一逐一阐述了其原理及功能特点,让在场同学对人工智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此外,他还和同学们分享了一首由DeepSeek创作的七律《赠深中学子》,诗中“敢借硅光燃北斗”巧妙融合芯片材料与传统星象,以此鼓励深中学子以科技重构文明坐标,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而尾联“半是山河半是人”更是引发了同学们对科学责任与人文关怀的深思。

 

张统一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其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他指出,为了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材料研发和生产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布局。为此,他分享了三点建议:专业知识指导人工智能、实验和计算;材料信息学和材料-GPT强烈要求发展材料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材料人工智能计算;“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通过一则介绍“晶泰科技”Robotic Chemical Lab的短片,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AI在药物研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的魅力所在。结合材料学现状,张统一进一步指出:“发展材料AI实验室和机器人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主要任务。”如何做?怎么做?张统一直截了当地指明了发展方向:强化专业知识和使用新工具是取得成功的秘诀。而作为材料科学前沿的开拓者,香港科技大学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其研发团队突破性打造的全球首款超强透明透气高分子纳米膜,不仅填补国际技术空白,更为中国智造树立全新标杆。

 

张统一在总结中系统阐释了材料科学与文明演进的内在联系,强调“材料人”肩负着建设“材料强国”的历史使命。他指出,材料信息学作为交叉学科,集实验、计算、理论和数据科学于一体,而从数据中获取知识是通过人类学习和人类指导下的机器学习来实现的,这既需要科研人员的基础性理论认知,又要依托通过引导机器学习来实现深层次规律挖掘。

 

讲座尾声,同学们踊跃提问,“材料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是否遇到瓶颈、阻力?”“AI在材料的研究中是否会成为基础工具?”……张统一院士以幽默而深刻的回答赢得阵阵掌声。他勉励同学们:“青年强,则国家强,你们是祖国的希望,你们是未来。”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