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她天真活泼,喜欢拆玩具,但不甘落后,在围棋、书法的学习上奋起直追,进步显著;她喜爱动手拼装机器人,不辞辛劳,反复调试,“手把手”教机器人做任务,在竞赛中喜获名次;在一次有关电梯运行效率的讨论中她萌发改良电梯的想法,不仅让电梯“耳聪目明”更好地服务智障人士,也令电梯运行效率得到提升。她,就是本期封面人物——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高二级学生梁亮。
年幼天真活泼 不甘落后
现读高二的梁亮的爱好有不少。她既是游泳爱好者,也热衷于拼装、调试机器人,还喜欢看书。小时候,她便在母亲和外婆的引导下,诵读各种经典名作。在她儿时的记忆里,曾任小学教师的外婆对《三字经》尤为熟悉,她背起来像流水一样流畅,还常从很多历史故事中向梁亮讲授做人做事的道理,至今回想起来,那情那景,依然历历在目,宛如昨天。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快,年幼的梁亮也能吟诵《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和经典美文了。那时,家里萦绕的朗朗书声,承载着她许许多多畅快的回忆。直到如今,她仍然保持着在课余时间阅览书刊的习惯。其中,她尤为喜读当代作家王小波的作品。
在母亲的眼中,年幼时的梁亮却是不折不扣的好动好胜的娃。那时,缘于父母工作忙碌,不到两岁的她就被送到幼儿园上学。一堂课30分钟,常常是课上了还不到10分钟,她便坐不住了,老想着去课室外面四处走走、看看。话说,有一次她从班里往外“闯”的举动刚好被正在巡班的园长奶奶撞了个正着。和蔼慈祥园长奶奶没有批评她,而是牵起她的手,一同继续巡班。那时候,“大手牵小手”巡班的场景并非鲜见,园长奶奶那温暖的大手传来的,不仅仅是关怀,还有理解和体贴。后来,梁亮母亲还特地咨询医生何为“小儿多动症”及其外在表现,并希望能给予女儿一些正确的引导和关心。然而,梁亮却为家人带来不少惊喜。
那时候,梁亮一位比她年长三岁的表哥,动手能力颇强。他能把家中不少玩具和器物“化整为零”,又能毫无遗漏地装回去,保持结构和功能如常。看着表兄对各种器物拆装的“演示”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她心生羡慕。很快,她就盯上了家里的电话机,心想它能清晰地传出来自远方的声音,里面是不是藏了个“缩小版”的人呢?经反复端详多时,她依然不知其所以然,便声称要拆开来一看究竟。母亲获悉后,并没有阻止,而是卸去电话线,让电话机加入了女儿为数不少的玩具的行列。破拆过电话机的她解开了困惑——里面确实没有藏人,只是一堆零件而已,而且不少零件还连着导线。
而电话机还只是梁亮所拆过的玩具中的一员。出于让她静下心来读书的愿望,妈妈为其报了课外兴趣班——围棋班和书法班。从7岁那年起,她便开始学围棋,一直持续到上初中前夕。起初,一位比她晚一个月学棋的男学员,与她对弈每盘皆输。谁知两个月后,那位男生棋艺突飞猛进,竟然赢了梁亮,令人刮目相看。大受触动的梁亮一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专注于学棋,进步显著。同样,在书法的学习上,她专心投入,运笔有法,练习有方,训练有度,无论是临写还是摹写,进步喜人。后来,她母亲曾高兴地说,女儿一改“好动好胜”的个性,而且成绩显著,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惊喜。
巧改电梯助视障群体出行
升学高中后,梁亮报名参加了由韦艳涛老师讲授的“电子制作”选修课,学到了有关电路、电子元器件的新知识,还了解了机器人的一般运行原理。共同选修该课程的一部分同学还先后参加了创意机器人、垃圾分类机器人的赛事。不甘落后的梁亮自然也报了名参赛。当实地观摩过2015年广州市中小学智能服务机器人(垃圾分类专题)竞赛后,她开始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垃圾分类机器人的拼装、调试方法。
当机器人流畅完成任务列表的各项任务,不少爱好者曾为之欢呼雀跃。而在外人看来,这似乎很平常。都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只有亲身“教”过机器人如何做任务,才真切理解其中的艰难苦阻。从零学起的梁亮遇到的拦路虎也不少。对于零件组装,拼多了,自然熟悉;而程序调试,却是更大的考验。虽说购置的机器人套件还常常附有运行程序的源代码,但运行参数拟定及调试却仅能依靠自己摸索。比如说,机器人每转一个弯,转过的角度有多大,前行速度是多少,都需自己选取、确定。一次又一次,她和队友挤出课余时间在机器人活动室反复调试机器人。期间,她也曾发出过“机器人是不是永远调不好”的感叹。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和队友的学习成果在竞赛中得到了检验。其中,她收获了2016年广州市中小学智能服务机器人(垃圾分类专题)竞赛高中组二等奖。
2016年四五月间,梁亮在参与一次创意机器人赛事的途中,与师长和队友一起探讨如何提高电梯运行效率的话题。虽然经过了想法的碰撞和意见的交流,但意犹未尽的她萌发了改良电梯的新想法——让电梯更好地为视障群体出行服务。
研究中,梁亮发现视障人士在进出电梯门时和在选取目标楼层时都存在不便,即使现实中不少电梯的楼层选择按键已配有盲文。她决定以“双声定位法”来帮助他们分辨应在哪个位置进出电梯门——-即在电梯门的两侧各加装一个扬声器,当电梯门打开时,同时发出声响,视障人士能根据上述声响辨明哪个电梯门已打开。另外,她给电梯增添声控功能,当视障人士进入电梯轿厢,只需道出目标楼层,电梯“听懂”后,能回复相同的语音指令。比如说,视障人士欲从2楼到1楼,说出“去1楼”的指令;电梯识别后并发声“去1楼”,随即送乘客到1楼;抵达1楼,电梯门打开,告知乘客“到1楼”,乘客即可步出轿厢。针对乘客在某一楼层按了电梯的“上”或 “下”键又因故临时离开,造成电梯抵达目标楼层而最终“空载而归”的情形,她设计给每一楼层加装红外传感器。这样,仅当电梯的“上”或 “下”键被按下,同时控制系统已探测到有乘客在等候电梯的信号,轿厢才会去接送乘客,由此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有了改良方案,她并非停步不前,还制出了模型,使方案能形象地呈现。她的作品《一种面向特殊人群的智能电梯方案》在第32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被评为了二等奖。
图片由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韦艳涛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