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海波
自古以来,佛山便是远近闻名的陶瓷冶炼中心。明清时期,佛山利用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便捷的水路交通运输及广州一直对外开放等自然和人文社会条件的优势,获得外地原材料及燃料,建立起我国强大的冶铁和陶瓷生产基地,不但产量大,品种多,且技术先进,产品蜚声海内外,在我国同类手工业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特别是其陶瓷、铁锅等产品,除销售国内市场外,也大量出口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地,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之一。
河网密集便于原料产品运输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在分析佛山冶铁、陶瓷业兴起的地理基础时表示,冶铁和陶瓷都是原料、产品粗重的产业,其生产和布局要尽可能接近原(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并且有方便水上运输条件,舍此则很难发展。他认为,佛山的矿产资源十分匮乏,也正是水运优势,使其获得外地的矿产资源和燃料,在明清时建立起我国最强大的一个冶铁和陶瓷基地,产品借助于江河和海路,大量输往海外,成为我国海上丝路一个重要转运港口,繁荣了500多年。“明清时期佛山能有效地克服自己劣势,发挥优势,崛起为蜚声海内外手工业基地,即立足于优越地理条件。”司徒尚经说。
方便的水上运输是城市和产业兴起的先决条件。司徒尚纪说,佛山地处珠三角中北部,西、北江在附近流过,从秦汉时代起,这里就是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要道。其中,北江通广州出海支流很多,或由石角通白泥水,或由芦苞涌经官窑,也可以汇西江后由三水河口经西南涌至官窑,以及从官窑经南海瓦窑直趋广州,这些水道距离佛山都不远。据史料记载,其时西、北江至广州中心点在官窑,后有“未有佛山,先有官窑”之说。但这些河道不断变迁,北宋以后,芦苞涌淤浅,明中叶以后,西南涌淤浅,佛山涌兴起,佛山跃居“扼省之吭”的咽喉地位,成为广州一个外港,有水道可通澳门,走上国际市场。佛山也由于“群流来会,结为巨镇”,各项产业相继崛起,冶铁业和陶瓷业首当其冲,成为最负盛名的两大手工业。
《广东新语·货语》载,从南雄、清远、惠州、连州、罗定等运来矿石,还有粗铁,“诸冶惟罗定大濂基炉铁最良,诸炉之铁既成,皆输佛山之埠”,使佛山有充足的原料保障。另外,当时广东很少产煤,冶铁所需的木炭、辅助材料石灰石等,均由番禺、从化、新会、香山、新宁(台山)等运来。这些地方“烧炭利市,烟焰熏天,在在有之。每炭一出,沿溪接艇”,大部分输往佛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三角河网,成为佛山冶原料强大供应通道,有力地保障佛山在当地几乎不产铁的条件下建立起强大冶铁手工业。
而佛山的陶瓷业也需要大量的高岭土(陶土)和燃料,同样是运输量很大的手工业。佛山在陶土原料上有优势。佛山城区以东5公里石湾,是面积约2平方公里低丘台地,盛产瓷土。附近有大小山岗近百座,都蕴藏大量的制陶原料;以石湾为起点,沿潭洲水道和北江东岸,包括南庄、榕洲、西樵等地也是陶土产地。这些原料,都通过水运集中石湾,建立起陶瓷手工业。
形成广佛澳交通市场网络
司徒尚纪认为,佛山冶铁、陶瓷的崛起,还在于紧靠省城广州和国际贸易港口澳门,三地形成纵横珠三角的“T”字型经济轴线,产生进出口贸易的互补、互动的空间效应,支持了三地海上丝路的发展和繁荣。他表示,佛山冶铁、陶瓷业属商品生产,必须仍赖市场,其发展离不开人文地理条件的支持。明中叶以后,澳门崛起为一个国际性港口,中外商贸云集,有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是明清海上丝路之路一个重要转运港。它的一个腹地是珠三角,包括丝绸、陶瓷、铁器、蔗糖等商品主要通过澳门输往海外。
司徒尚纪说,广州是珠江流域最大经济中心,广东首位城市,商业贸易是城市主要功能和基本活动,是广东四大镇广(州)、佛(山)、陈(村)、(石)龙之首。广州与佛山距离很近,广州作为港市必须借助佛山为内港,作为向西、北流域集散商品的转换口岸。而澳门与佛山之间,有西江沟通,也是广州外港,于是在“广州—佛山—澳门”之间,形成以佛山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有效地促进了三地商品生产和流通。
他进一步分析,澳门“外环大海,接于牂牁”,与广州、佛山往来十分方便,在昔(广)州全盛时,番船衔尾而至,其大笼江,望之如蜃楼屃屃,殊蛮岛之珍异。 广州外港虽不止一个,但广州诸泊口,最是澳门雄。澳门保持与内地与海外往来,以故内洋舟达澳门尤便捷,遵澳而放洋十里。由此形成广州—佛山—澳门交通市场网络及其功能发挥,卓有成效保障佛山冶铁、陶瓷业的生产和流通。在这个过程和空间格局中,佛山不仅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中心,海上丝路商品输出之源,而且充当了广州、澳门之间转口港角色,发挥了丝路商品集散功能。
既是生产基地,也是转口贸易港
在明清商品经济活动的推动下,佛山冶铁、陶瓷业发展达到历史顶峰,成为全国性同行业生产基地,为他们商品走上海外市场,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其中,佛山冶铁产量巨大,品种繁多,畅销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制品主要有铁锅、铁线、铁钉和土针,以及铁炮等,占有广大国内外市场。佛山铁锅,质量上乘,人人称赞备至。清初范端昂说:“佛山俗善彭铸,……,锅以薄而光滑为上,消炼既精,乃堪久用”,“故凡佛山之锅贵,坚也。”故清政府户部长驻佛山采办“广锅”。“广锅”由此名扬天下,畅销全国。铁线、铁钉和土针亦以佛山冶为大宗产品,道光、咸丰年间生产最盛时工人多至千余人,在国内生产铁线地方不多,故佛山铁线四方争购。史志称佛山“锅贩于是越荆类而已,铁线则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转鬻之,乡民仰食于二业者甚众。” 铁针即缝衣针,当时只有广东工匠才能打造衣针之孔,销行天津等埠,天津亦因此有地名针市街。
司徒尚纪表示,佛山铁制品在国外市场也广受欢迎,无论朝贡贸易还是走私贸易都有佛山冶铁参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广东巡抚李士桢指出:“今访有不法奸徒乘驾大船,潜往十字门海洋与夷人私相贸易。有由虎门东莞而偷运入省者;有由上网者、秋风口、朗头以抵新会等处而偷运回栅下、佛山者。”佛山的铁器也与广东各种土特产一起,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悠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 铁锅大量出口,占领海外市场,包括从广州、佛山经澳门出口到菲律宾转口运往拉丁(美)洲,其中明代冶铁业还不发达的日本,则大量需佛山铁锅,“铁锅彼国虽自有而大大,大者至为难得,每一锅价银一两。由此,佛山铁锅成为海上丝路一个重要商品类别。
司徒尚纪说,明清时期石湾窑的陶瓷产品,也是依赖珠江三角洲河道走向国内外市场,而陶瓷粗重,更需要依赖水运。古代广东的陶瓷业,主要以佛山石湾为基地,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到市场等方面,都占优势,基本上代表了广窑。石湾的陶瓷远销海外,是广东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在其发展明清鼎盛时期,石湾陶瓷“以美观、实用著称,经销两广及‘吕宋诸国’。”在明清时期广州口岸的陶瓷贸易中,石湾陶瓷出口仅次于江西景德镇而居全国的第二位。其出口市场,通过广州经澳门输往印度、非洲和欧洲各国。如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广州经澳门输往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货物中,瓷器属“大量”品类,利润率达100-200%。同年输往拉丁美洲商品,同样包括大量瓷器、陶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