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10多年有20多万人次参观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防震减灾教育显成效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7-08-21
开馆10多年有20多万人次参观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防震减灾教育显成效
市民在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参观体验。科普馆供图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作为广东省首个以地震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科普教育馆,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以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为目标,以地震科学知识普及和防震减灾预、防、救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向公众开展防震减灾教育,10多年来共接待社会公众20多万人次。该馆也先后获评为“优秀全国科普基地”和“全国科普基地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

展馆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

      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展馆包括展板、实物展览、试震互动区、网络互动区、全球地震带模型、地震虚拟仿真逃生训练体验区、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区、播放室、基于VR的避震逃生体验系统等功能区,充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有机融为一体。其中,全球地震带模型采用声色互动立体展示,游客只要在屏幕上轻点相关地震带,左侧的立体世界地图就会亮起红灯进行标识,同时配以声音讲解。这种动态演示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游客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加立体和清晰。

      而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区于2012年建成,主要展示广东省地震局的最新科研成果。目前展示的产品包括广州市地震灾害预测与查询服务系统、广东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综合服务系统等。其中广州市震害预测和广东省城市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项目曾获得地震系统奖项。只要进入广州市地震灾害预测与查询服务系统,就可以查出建筑的具体信息,比如建筑年代、结构类别、场地类别、震害预测结果等。

      在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体验区,主要是通过体验回答“地震来了躲在哪”的问题。展品共包括野外场景、商业场景、公共场所场景、学校场景、街道场景、办公场景6个场景,系统会模拟出对应的虚拟场景中的不同环境,每个虚拟场景会提供2-3种不同的仿真环境,每个仿真环境会提示6个不同的躲避方法。

创新形式开展各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开馆10多年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历经近十次改版或改造,始终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和持续的吸引力,致力于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优质参观体验服务,把最新的地震科技前沿知识介绍给观众。一方面,展馆实行平时预约+公众开放日的参观制度,每年固定在5.12防灾减灾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段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同时,结合国内外重大灾害性地震举办主题宣传活动。

      平常时段,地震科普馆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举办“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为众多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提供地震科普宣传服务,使防震减灾科普常态化。

      此外,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工作,利用信息化创新科普宣传模式。建成“广东省数字地震科普馆”并于2015年5月正式上线服务,运用三维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画以及游戏等方式,让网络用户足不出户享受地震科普大餐。推出微信语音讲解系统,将广东省地震局官方微信的线上宣传与省地震科普馆的线下宣传结合起来,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参观服务,大大提升了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参观科普馆的热情。

      开馆10多年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先后获评广州市科普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全国科普基地”,此外被中国科协授予2015年度“全国科普基地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