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 “广交会”),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和品牌,距今已有60年历史,商业氛围浓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生与发展……由此,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在“以五大战略将广州建成世界‘五都’”的参事建议中提出,广州应以自贸区引领“现代商都”,建设世界“商都”;以文化资本再生产彰显城市特色,建设世界“文都”,让“千年商都”、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
抓好“三区”建设,打造“现代商都”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是千年商都,是历史上唯一没有关闭过的通商口岸。统计显示,目前广州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0万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万户,有236家世界500强企业到广州投资。黄伟宗教授认为,广州要实现由“千年商都”向“现代商都”跃升,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应抓好“三区”建设——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谋划“一带一路”走出去先行区。
黄伟宗表示,自贸区建设要把握制度创新、功能培育的主攻方向,结合以南沙港为核心的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推动自贸区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推动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新产业链和价值链。他建议设立南沙自贸区投资基金,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推动产融结合,服务南沙自贸区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重点产业发展及功能性项目的培育等,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南沙新区功能提升。
“目前跨境电商贸易额仅占进出口贸易的10%左右,但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黄伟宗认为,广州发展跨境电商有基础、有条件,应该抓住机遇,依托国际航空航运枢纽,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推动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平台建设相结合,打通关、税、汇、检、商、物、融等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跨境电商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机制,培育扶持一批跨境电商骨干产业,打造网上“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贸易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展海外布局、配置全球资源,搭建国际化平台成为一项重要战略。对此,黄伟宗教授建议,广州应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的“走出去”模式为参照,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走出去”,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海外并购和境外园区建设,捕捉全球投资机遇和创新要素,全面提升“走出去”的质量,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广州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特质
黄伟宗表示,作为一座拥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今中西文化多元碰撞融合的历史。其中,第一阶段是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秦始皇派50万大军统一岭南后,就地留戍落籍,“与越杂处”。秦亡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在岭南“和辑百越”。第二阶段是唐宋。唐代开通大庾岭后,极大方便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同时唐代广州在城西设立“番坊”,外国侨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广州成为了当时国际贸易的都会、世界十大城市之一。而第三阶段是明清到近代。明清实行海禁,只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中西文化潮流在这里风云激荡,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广州也成为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
他认为,历史上的文化大融合,让广州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特质,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一是衣食住行玩等生活文化资源,如“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二是城市建筑与历史街区,共有沙面、上下九、恩宁路等历史文化街区26片,白云山等历史风貌区19片,以及西关大屋、骑楼街、陈家祠、镇海楼等历史建筑;三是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如华南最大的民间庙会南海神庙波罗诞,以及观音诞、龙母诞、妈祖诞等岭南民俗;四是宗教文化资源,世界各大宗教在此源远流长,拥有光孝寺、怀圣寺、圣心堂等宗教圣地;五是语言和艺术文化资源。从粤语、粤剧、粤曲到“三雕一彩一绣”,都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黄伟宗表示,当前广州正处于第四次文化大融合的窗口期,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路径将“文化资源”再生产为“文化资本”,彰显城市精神,增强广州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全方位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
黄伟宗认为,城市只有保有独特的精神文化,才能抗衡全球化的浪潮和同质化倾向,才能给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提出“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容器”,文化资源只是城市文化的历史存量,而文化资本则是资源积累转化形成的新流量。“就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本而言,既包括城市历史建筑、街区以及艺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客观化形态,还包括城市形象、城市管理、城市教育体系和文明程度等制度化形态。”他建议,广州应“重塑”城市精神,“激活”文化产业,“活化”历史街区,“教化”城市文明。
黄伟宗表示,广州城市文化主要吸收了中原文化、周边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并由此融汇创造而形成发展起来。“就广州城市文化精神的特质说来,其构成主要是三种元素——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他建议,要将三种文化传统相互会通融合,重塑“开放多元、包容分享、重商务实、求新求变”的城市精神。“特别是重点要全方位发掘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相比,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进取、冒险、重商等特质,要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大力发展邮轮游艇经济,增添城市海洋文化的元素,谋划建立海洋文化博物馆、海洋文化特色小镇等载体,使蓝色海洋文化成为广州城市特色的重要标识,促进海洋经济大发展。”
培育创意文体产业,是实现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路径之一。黄伟宗建议,广州应围绕“老—中—小”群体重点发展三大产业:“老”即养生养老健康产业。广州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化中心,市民信中医、用中药、重养生,为养老养生等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借助‘健康中国2030’的东风,谋划健康产业集聚区、养生养老旅游休闲区”。他表示,“中”即体育产业。在恒大足球、广马、国际龙舟赛三大国际知名品牌基础上,要争取更多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同时发展健身服务业等公共体育产业,培育市民体育消费观念,完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激发全民健身的消费潜力。“小”即青少年热捧的动漫创意产业。他建议,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动漫产业创新能力,建立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打造广州动漫的龙头企业和标志性品牌。
历史街区和建筑是文化资本的重要形态。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等人气很旺,但功能和业态都相对单一,主要是延续既有的商贸功能;而沙面民国建筑群的活化利用程度也不够高。黄伟宗表示,“活化”利用历史街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原真性保护。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延续城市的文脉。二是注重社区参与。社区居民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维护者,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如果只是机械复建,导致社区居民大量搬迁,其所承载的城市文化元素也将随之消亡。三是业态多元。他建议,应借鉴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经验教训,科学确定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的功能定位,合理把握商业开发尺度,推动文商旅融合,强化岭南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实现完美结合。
黄伟宗认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本。因此,要加强公共文明引导,运用立法手段提升市民素质,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体系,健全信用奖惩机制。“文明也是要依法严格管理才出来的,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从严字入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交通违法等不文明行为‘随手拍’等活动,在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维护网络文明等方面加大市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共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全面展现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