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南越王来广州相会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张建列2016-09-18

中山王南越王来广州相会
错金银通车伞铤
铜当卢
铜盖弓帽
铜壶
铜钟
铜鉴 铜勺
长信宫灯(复制品)
鎏银铜骑兽人物博山炉
鎏金铜镜架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胡田甜

 9月6日,《中山王与南越王——河北汉代文物展》在南越王博物馆开展,至11月16日结束。该展览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为南博馆汉代诸侯王系列展览之一,展出包括汉代中山王陵墓出土的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鎏金铜缕玉衣、彩绘陶器等在内的珍贵文物共计一百四十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们将再一次带领观众回到两千多年前,领略大汉雄风、燕赵故地的风采。此外,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机器人讲解员“蓝蓝”由该馆小小讲解员配音,继续服务,为观众献上精彩解说。

 大汉绝唱盛世之音

 本次《中山王与南越王》特展以满城汉墓、定州三盘山汉墓、定州八角廊汉墓、定州北庄汉墓出土文物为主,囊括其他中山国时期的精美器物,通过“青铜”、“玉”、“陶”三个部分,营造出大汉王朝的绝唱。

 第一展厅“青铜器”。它以酒具、车马器、灯具、炉具等青铜器,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山王的奢华生活与不朽威仪。这些青铜器采用鎏金银、错金银等装饰工艺,绚烂华美。部分器物刻有铭文,如长信宫灯(复制品)上的“长信家”、“长信尚浴”等字样,记载了器物的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或购买年月等信息,对研究汉代的冶铜业、度量衡、器物定名诸问题都具有极高价值。

 第二展厅“玉器”。它展出了部分出自中山国的精美玉器,囊括葬玉、陈设玉、装饰玉等多种类别。中山王墓出土的丧葬用玉以玉衣最为引人注目,本次展出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的一套鎏金铜缕玉衣,它对研究两汉丧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装饰玉则以云纹与龙凤纹为主,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三展厅“陶器”。通过用于陪葬的陶器变化,展示社会思想与丧葬习俗的变迁。汉代诸侯王墓葬中的陶器由陶礼器逐渐过渡为生活化的实用器、仿生活用品的器物和模型明器。通过这些实用陶器,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出汉朝人日常生活的图景。 

 中山南越器物窥出南北差异

 汉代中山国与南越国的渊源匪浅,中山国是汉代北方的著名郡国,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是现在河北省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而南越国的建立者武帝赵佗原籍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故乡的文化或许为南越国注入了几分北方的慷慨豪迈。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墓墓主人赵眜与中山国第一代王靖王刘胜入葬时间相距不过十年,几乎处在同一时代。通过两地出土器物的横向对比,观众们能够了解在西汉中期南北方的生产力发展、社会风俗、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与联系。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置中山郡,为赵国封地。汉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后,赵王伏诛,景帝以郡置国,立庶子刘胜为中山王,建都于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是为中山国之始。中山国领卢奴、北平、望都等14县,人口共计160873户,668080人,是汉代诸侯王封国中国力较为强盛的一个王国。中山国共历西汉10王,东汉7王。目前,已被确认为中山王(后)墓的有满城汉墓、定州三盘山汉墓、定州八角廊40号墓、定州北庄汉墓、定州北陵头43号墓。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陪葬品。本次展览选取其中精品在南越王博物馆中将和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一起,展现泱泱大汉,威加海内的盛世风华。

 金缕玉衣震惊考古学界

 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满城县陵山战备施工中,意外发现一座开凿于山体中的巨大墓葬,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发掘,并确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中山国王靖王刘胜。其后,根据汉代葬俗,在不远处找到并发掘了王后窦绾的墓葬。两座墓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玻璃器等文物一万多件,刘胜和窦绾玉衣是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其中刘胜玉衣长1.88米,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部分。全套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两件玉衣的出土,震惊了考古学界。由此,满城汉墓也被称为“金缕玉衣的故乡”。

 除金缕玉衣以外,出土于刘胜墓的错金银鸟篆文铜壶,窦绾墓的鎏金长信宫灯等文物也都堪称惊世之作。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绚丽灵动。在本次展览中,来自满城汉墓的精美文物,将展现汉代工艺水平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