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瘦肉型种猪关键技术获突破 自主研发和培育符合中国养殖条件的种猪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本报综合报道2019-02-18
高效瘦肉型种猪关键技术获突破
自主研发和培育符合中国养殖条件的种猪
本报综合报道

      “猪粮安天下”,我国生猪生产和消费占世界的一半,养猪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从“有肉吃”变成了“吃瘦肉”。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珍芳主持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助力我国打破了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猪肉消费快速增长,且90%需求量是瘦肉,但国内长期依靠从国外引进瘦肉型种猪来进行肉猪生产。一方面是国内对瘦肉猪的市场需求激增,另一方面是科研工作者对培育本地种猪的迫切希望。吴珍芳介绍,当时基本是以引进国外种猪,尝试改良、培育为本地适合种猪的模式,但受限于当时较为落后的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不足,多次改良、培育没有成功,变成了不断引进国外种猪,形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也是他和一众科研工作者试图要改变的现实。

       要满足我国规模化瘦肉型猪养殖业蓬勃发展,必须自主研发符合中国养殖条件和市场消费需求的种猪。作为长期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工作的吴珍芳,心里默默种下了“不仅要做养猪大国,更要做养猪强国”的梦想。

       当然,难度不小。“光是在三系杂交配套体系基础上,就有18个品系233个家系的猪。”吴珍芳表示,团队从以上品系中选出了1.5万头种猪个体作为研究原始素材,但如何杂交配套组合形成生产效率高的瘦肉型猪,还得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专门化品系选育和四系杂交配套筛选。“过去三系杂交形成固定体系,要打破这体系形成新的杂交配套体系,过程就有大量的探索和失败,还需要不断创新、发明。”

      不光是对猪的品种研究要更加深,还要大幅度提高瘦肉率。“要做到符合中国人喜欢吃的肉质,涉及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吴珍芳举了一个例子,瘦肉率63%和65%的猪肉,相差3%可能会影响肉质、肉色等,这就需要分子育种技术,找到影响瘦肉率的基因,发现其育种价值以及分子标记及其效应,由此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实现肉质、抗性、繁殖力和产品整齐度的同步改良提高。

      据了解,从1998年,吴珍芳开始了瘦肉型猪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多个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通过长期产学研合作,持续开展育种关键技术创新,自主成功培育了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并在10年前开始投入了市场,随后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满足我国现代养猪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吴珍芳组织了全国10多家优势单位开展种猪分子与细胞工程技术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种猪全基因组选择关键技术的国家;主持培育了“华农温氏Ⅰ号猪”和“温氏WS501猪”2个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年创产值300多亿元以上;在广东省首次获得克隆猪并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种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平台;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获得了一批废弃物减排效果显著的种猪育种新材料,其氮和磷排放分别显著下降20%和40%以上。

      吴珍芳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培育了两个四元杂交高效瘦肉型猪配套系,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项目成果已在全国30个省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谈及未来的计划,吴珍芳表示,高效瘦肉型种猪的选育方法虽有突破,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将选育和选配工作进行得更精准,更高效?是接下来这个项目进一步深入拓展的方向。”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市场对猪肉的消费特点需求不同,一个品种的种猪不能适用于全国,对不同区域进行种猪选育的细分,培育适合本地化最佳组合的种猪配套体系也是该项目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