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生活·本真——安哥镜头下的百姓故事1979-2018”为主题,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安哥摄影与文献展日前在广州购书中心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安哥几十幅银盐影像作品及其手稿、信件、记者证等珍贵文献资料,当中不少展品系首次公开亮相。
安哥,原名叫彭振戈,被称作“8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绕不开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总处于历史中心上——1947年生于大连,两岁时曾住在北京中南海,“文革”时期在西双版纳插队7年,回到广州做了四年基层工人,又在1979年进入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但他却从不把镜头对准那些主舞台上的人——他的镜头里,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激烈的交锋,更多是日常的生活,飞扬的尘土、蜗居的外来务工……曾出版《生活在邓小平时代——视觉80年代》等多部著作,也曾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州国际摄影节等gu大型影展的策展人。
20世纪80年代广州海珠桥上每天清晨推着自行车的人流,白天鹅宾馆举办的国内第一次 时装表演秀,高第街怯生生的时装摊档的小妹,广州小巷里洋气时髦的西式婚礼……这些影像呈现了当时百姓生活中平凡有趣的瞬间。
1987年,广州,泰康路木排头的小巷婚礼
当时广州时兴租的士当花车来接新娘,花车进不去巷子,安哥跟着新人一路从巷子里走出来,才拍摄到了照片中的画面。画面中,穿着白色西装的新郎和穿着红色婚纱的新娘望着前方的眼神,和给他们让路的人背身望着他们的姿势,形成一种戏剧情节。场景调度的恰到好处,使得图片充满故事性,整个画面如剧照一般,也让安哥惊叹,“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拍得最好的照片之一了。”
1986年,中国大酒店前路边的一对情侣
该照片1987年刊登在人民摄影报,引发议论纷纷。这女孩给男孩点烟的身姿和笑容以及男孩趾高气昂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有人说小伙子给中国男子汉争气了,有人说这小伙子坐在马路边的栏杆上,不文明。安哥更关注争议背后的纪实摄影本质——“真”。他在后来写到:“对于纪实摄影而言,只有美的事物是不足够的,加上生活中的矛盾、趣味、情感,才能更加生动。现实中的不完美,甚至是丑的细节,往往更能凸显出真实,而真实是纪实摄影中最重要的特性。”
1982年,广州高第街时装摊档的女老板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大批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政府鼓励回城知青自谋职业,做小生意。由于政策不稳定,社会地位低,许多个体户开门做生意时总是躲躲闪闪。在高第街,安哥发现了这位大眼睛姑娘,是回城知青,怯生生地躲在档口下等待买主,她害怕被熟人看见,躲在柜台下警惕地东张西望,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做生意怕看见熟人,发了财又怕政策有变。
1985年,广州儿童电影院的《超人》海报
1985年,安哥在广州中山五路珠海路口,摄下一个瞬间。当时,从美国进口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超人》刚在中国公演,就遭遇了“被禁”,又接着获准。有说法是《超人》来华,是一种“文化侵略”。安哥的照片中,《超人》的海报高高立起,一名交警在中间指挥,在他看来,“海报上的超人和交警的手势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与时事呼应。”
1992年,黑龙江漠河大兴安岭林场女工
1992年安哥到大兴安岭,给一帮女工拍了照片,令人意想不到,女工们摆拍的姿势,时尚感直逼明星。在广州举办国内首个选美大赛不到十年时间里,追求美、人性解放的意识逐渐在国内苏醒。到了90年代初,东北人在穿衣和化妆方面都特别舍得花钱。据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哈尔滨市民用在衣着方面的花费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1988年,现代舞班的学员在广州博物馆表演新创作
1987年9月,在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东舞蹈学校成立了现代舞专业实验班,从全国各地招了一批具有中国舞、芭蕾舞基础的青年演员和学生,现代舞班请了全国著名的学者、舞蹈家和艺术顾问,上课的老师都是来自美国瑞典加拿大及国内的一流舞蹈专家,每个舞蹈家都在这上两三个月的课。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莫文艺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