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2016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简称“创交会”)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隆重开幕,打响了2016“创响中国”巡回接力系列活动的第一炮。“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作为创交会的签约项目之一,成功举办了“互联网+智慧停车”论坛。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以及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对该项目和论坛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并引起停车行业的强烈反响,纷纷提出了推进停车行业的发展,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创新城市交通管理的方法和意见。“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切合城市停车痛点,充分体现了停车市场诉求,适应市场、政策发展的刚性需求。加速“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是停车行业的一次技术性突破,具有创新意义。
“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是广州市节能环保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牵头组织会员单位共同研制创新的成果,该项目不仅集现代制造、智能充电、人工智能、信息系统集成及城市停车资源共享、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于一体,将停车、充电、智能管理多功能有机结合,而且占地少、投资小,建设快,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停车难、停车贵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为牵头组织方的广州市节能环保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组织停车行业的专家,在精细分析市场、技术、行态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综合利用国内的技术基础,将项目的主体(集成)落户在广州广日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市国资广日股份下属机构,发挥其工业制造的优势,同时,广日股份下属松新人工智能有限公司,为系统人工智能停车、充电提供人工智能技术保障);先控捷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则在原有的充电桩基础上,研发适用于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新型充电桩;广州较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则承担:停车系统、充电系统的集中控制软件升级与停车管理系统的升级,城市停车位共享系统及停车预约,收费系统及个人APP。
经过四方科研团队的努力,项目系统集成和样机的试验已顺利完成,奠定了“广州智造,广州智服”的技术基础。
二、“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为停车行业带来运营模式的创新,解决了制造与运营脱节的问题。
传统的停车库建设是由开发商建、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传统的充电桩建设则是在停车库建设完成后再加建,由充电桩运营商投资建设,生产、建设、运营管理多头投入,多途管理,不仅重复投资,造成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而且多途管理矛盾重重,这也是广州市充电桩推行缓慢的主要原因,“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停车、充电、管理系统集于一体,能有效实现投资建设与运营一体化,正因如此,它给停车行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 ,停车行业不再是单一的设备生产、销售、安装服务商,而是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相结合,停车行业的企业从经营管理逐步走向生产经营与运营管理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投资的模式不再单靠开发商投资,而是采取商业租赁、合股融资及PPP等各种方式从事停车场建设和运营。
三、“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蕴量,成为未来万亿级行业。 广州市节能环保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申报“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时的经济分析预测:未来5年,国内重大(特大)城市需建停车位约3500万个,充电桩按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新建设约600万个,国内的市场估值2万亿。按照广州市十三五规划,未来需建60万个停车位,按他们研发的“立体式、机械智能型停车系统”占广州市场的10%,计约30亿(这仅仅计算车位价格,没有计算配套工程)。国际停车市场主要采取的是立体式机械停车场,占市场的60%左右,但目前还没有一类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广日立体车库设备已走向国际市场,成功获得了新加坡、泰国的项目,“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走向国际市场指日可待,同时创造了“广州智造,广州智服”国际化的机遇。
四、“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是国家新能源政策推动下的科技成果,是满足民生的途径之一。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措施。2016年广东省出台了粤[2016]23号文,明文规定鼓励发展投资快、占地少、机械式、立体化停车充电一体化的停车设施,“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正是在国家、地方的政策推动下的科技成果。这个成果不仅推动国家新能源车的发展,而且为解决民生实际需求奠定了技术基础。
城市治堵、停车难、停车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关键问题在于土地资源匮乏、停车库资源没有共享。“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其一:占地少,一座50车位的塔库,全停小轿车,塔库长×宽×高=7.6米×6.96米×44.805米; 50个平方停放50辆车,实现1平方米停放1辆车,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高达5-10倍(不含传统车库另建充电桩所需土地资源);其二:互联网技术使得城市空置车位有效利用,共同分享。众所周知,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车主无法确认停车位准确信息而不得不在路上边行边找,智能APP则可以预定预约,从而减少因盲目寻位的行走车辆,为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疏通,从而实现城市智慧交通,实现“广州智服”;其三:立体化停车库和充电桩在工厂已生产完成,只需在硬化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效快,可及时为市民提供车位服务,车位的收费亦可随之降低。目前,广州市市中心车位16元/小时,建设立体式停车系统,投资回收期约4年。因此,采取融资租赁、众筹融资、PPP的方式均有较好的回报率。
“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项目是国家新能源政策带来的时代技术成果,是市场刚性需求;它不仅是停车行业技术革新,带给停车行业一场商业创新,而且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诱导交通疏散、城市停车位资源共享、降低停车费等世界难题提供了技术基础,为“广州智造,广州智服”主导国内国际地位赢得契机。
为推动和促进项目的发展 ,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政府制定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包括:用地政策、简化报建程序、运营管理、奖励机制。
1.1 用地政策:“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占地面积虽小,土地资源使用率高,但项目建设始终需要用地。用地应按新项目建设与旧项目改造区分开来。新项目指政府审批新的商业、住宅小区,规划停车位时,既优先考虑土建建设的停车位,又应考虑立体车库的停车位,综合考虑,优化使用,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旧项目指已建好的商业中心、住宅小区,通过新投资建设立体式停车库,解决停车难、扩装充电桩,政府应制定土地的使用,新投资方与旧业主之间、物管之间的相关指导政策,从而使得新的设施可以进入这些商业中心和住宅小区,为百姓提供停车服务。
1.2 简化报建程序:过去建设一个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办理的行政手续同建设一个新的商业中心或开发一个住宅小区的程序一致,这便是广州市停车库建设滞缓的主要原因。“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在技术上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如消防:钢构部分已涂有防火漆、电气部分使用的是阻燃材料、建设时应按设施进行报备,报备前提供质检、消防部门出具的质量检测结果报告。又如规划方面,最关心的是项目建设高度、外立面、车流等问题,高度可以按原建筑物的高度平行建设,外立面可参照原规划的外立面进行喷涂,甚至可以将塔建成景观外型,车流则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位置决定项目建设的规模。报建手续最要解决的是用电负荷审批和供电设备建设问题,建一个100个停车位的“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配30个充电桩,需要的是电力负荷约1200千瓦,电力增容、线路敷设和供电设备投入,则是政府要重点协调。
1.3 运营管理:运营管理的方式应按新建项目与改造项目分别对待。新建项目由于商业模式的改变, 可以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但旧商业中心、住宅小区目前停车位基本上是由物管管理,在旧商业中心、住宅小区则存在改造投资与运营管理的风险与利益如何共担共享的问题。建议采取:政府解决土地问题,改造项目由投资运营方承担,对于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完全将改造项目独立出来,实现人车分流。
1.4 奖励机制:广州市政府已出台充电桩的奖励机制,但暂没有制定停车库建设的奖励措施,充电桩按数量、规格分为桩和充电站二类进行奖励和补助,而“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既有停车功能,又有充电功能,政府应有明确的奖励和补助机制,从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推动行业发展。
(二)制定地方性行业标准,包括生产、制造、检验、安装、运营管理、配套工程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招投标管理细则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生产、制造、检验、安装、配套土奸、用电均涉及公共事业和人身安生,政府应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地方性行业标准,建设过程及后续运营管理涉及项目投资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最终以收费的方式来体现。而收费直接影响广州市民的利益,因此,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过程的成本、运行管理成非常需要。控制成本的主要手段则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 ,因此,政府就此方面应建立公开的招投标管理措施和办法。
“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 将成为“广州智造,广州智服”一张新名片,为促进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本文作者系广州市节能环保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秘书长)